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始终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还大自然一个绿水青山,给老百姓一个美丽家园。”回望2020,山西拼尽全力,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年,山西的美丽事业步履坚定,更上层楼。
低碳减排,擦亮蓝天
“大同蓝”渐成大同市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空气质量关乎民生福祉。2020年,山西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治理,加大城市建成区及周边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和关闭退出力度;5月6日,提前完成33个行业13237家企业排污许可证清理整顿工作;6月7日,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日印发《关于加强臭氧污染应急管控工作的通知》,对臭氧污染应急管控工作进行具体安排;推进冬季清洁取暖,截至11月,山西400余万户居民用上“清洁取暖”,煤烟型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决定从2021年1月10日起实施试行超低排放差别化电价政策,规定对未按要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省内钢铁企业,其生产用网购电量实行用电加价政策,直至其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并通过评估监测后停止加价……
临汾隰县阳头升乡居子村油葵与蓝天太“般配”。摄影/石书民
减排治理带来的效果非常明显。2020年3月,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16.7%,保持了持续改善的良好势头,全省11个设区市无一出现重污染天,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为采暖期单月历史最高值。5月,全省PM2.5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最好水平,全省蓝天保卫战夏季攻坚行动初见成效。10月11日,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01,同比下降10.9%;PM2.5平均浓度达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7%;优良天数比例70.1%,同比提高9.9个百分点。
图为晋城龙湾公园 摄影/张少毅
当下是“十三五”时期的最后一个秋冬季,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个秋冬季。进入12月以来,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1.8%,优良天数却上升了6.7%。“今年冬天蓝天特别多,心情特别好”成为人民群众共同的感受。
聚焦源头,保卫碧水
五一期间,太原蒙山景区已经干涸30余年的寺依泉泉水复流。摄影/杨润德、崔莉霞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所以改善汾河水就是改善黄河水。4月15日,省长、省总河长、汾河河长林武深入太原、吕梁、晋中,调研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并出席汾河流域国考断面水体全面消除劣Ⅴ类攻坚推进会。山西建立了汾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测情况通报机制,每月对相关情况进行通报,数据显示,6月,汾河流域13个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Ⅴ类水质,其中Ⅰ-Ⅲ类水质优良断面达5个,Ⅳ类3个,Ⅴ类5个,累月及单月水质均创历年同期最优。
从空中俯瞰,绿地、汾河、大桥交相辉映,气势磅礴。摄影/王彦军、贺子毅
作为省会城市,又位居汾河中游,太原市的水污染问题曾广受关注。5月9日,省长林武深入汾河二库、兰村水文测站,调研汾河水源地保护和生态补水工作。今年,《太原市2020年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工作攻坚方案》出台,通过综合治理城镇生活污水、深度治理工业企业废水、科学防治农村水体污染,1至6月,太原地表水综合改善率38.99%,名列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九。太原市还加快实施汾河四期湿地建设,让汾河景区继续北延约10公里,使汾河太原城区段实现全生态治理。
2020年9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山西:汾河水在变清》一文。
2018年至今,山西相继出台了《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方案》;发布了《关于坚决打贏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的决定》;审议通过了《汾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山西全省以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及功能开发有机结合,以水利工程为基础,以生态建设为主轴,打造从源头到入黄口、城区与农村有机衔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水利长廊、生态长廊、文旅长廊,让母亲河更健康、更靓丽。下一步,为了守护好山西的“母亲河”,山西将在15年内投入870多亿元进行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
因地制宜,守护净土
图为雁门关馒头山省级森林公园。
国土绿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6月份,《山西省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作导则》印发,要求重点在“两山七河一流域”(太行山、吕梁山,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大清河,黄河流域)涉及的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草地,撂荒弃耕地,林下间隙等区域,实施林下种草、退耕还草等措施修复生态。
6月14日,山西永和县乾坤湾风景区一瞥。摄影/王稳锁
创新思路,我省以高质量国土绿化助力生态产业提升,颁布施行《山西省经济林发展条例》,在全国首创以立法促进经济林发展;建设干果特色经济林基地52.65万亩,完成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200万亩,推动5个县域经济林品牌评定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运城市绛县“绛县山楂”升级认定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拓展生态扶贫,过去3年每年惠及52万贫困人口,增收10多亿元。
俯瞰阳泉市盂县梁家寨乡骆驼道村,层峦叠翠。
9月16日,山西下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通过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推进黄河流域防护林和环京冀生态屏障建设,目前,全年营造林400.8万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山西正被越来越多的绿色所覆盖。同时,我省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目前11个市全部建立污染地块名录。
能源革命,共享绿色
太原市杏花岭区金刚里小区红、绿、蓝、灰“四分类”垃圾收集点。图片来源:中共太原市杏花岭区委宣传部
202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年。2020年1月,省政府第270号令颁布了《<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办法》,为全省上下规范、法治保护生态提供准则。5月15日,山西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山西省禁止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规定》,治理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陋习。作为全国首部专门聚焦治理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问题的省级地方性法规,6月1日起正式施行。
6月,山西省首个校园生态环保科普体验馆“落户”长治。图为学生穿戴环保服装。
10月21日,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指出,全省11个设区市建成区,公交车中新能源车和清洁能源车占比达97.2%;巡游出租车中,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占比为100%。12月18日,从山西省发改委传来消息,该委联合省交通运输厅组织全省各设区市积极参与绿色出行创建行动,确定了我省参与绿色出行创建的城市为太原、大同、阳泉、晋城和临汾市。到2022年,这五市的绿色出行比例要达到70%以上,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0%。
初夏时节,位于长治市平顺县城东南部的神龙湾村一片绿色世界。摄影/张永清
今后,山西将积极谋划“十四五公交车、出租车和网约车”新能源车更新替代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推动人口较多的县(市、区)公交车、出租车更新为新能源汽车,鼓励网约车使用新能源车。
回顾整个“十三五”,山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始终坚持高标准保护,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交出绿色发展的亮眼成绩单,为高质量转型奠定坚实基础。展望即将到来的“十四五”,共同期待更加美丽的山西!
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