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变化。
走过2020年,我们的身边呈现出多彩的变化。特别是生活尚不富裕的乡村群众,在党的扶贫政策引领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他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步告别贫困,向着富裕幸福的生活迈进。
毋彩霞,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完成了从贫困户到育婴员的美丽蜕变,一次培训让她受益一生,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里的生活;赵建明,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在“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脱贫模式带动下,收入增加,过上了甜蜜的生活;身患尿毒症的刘小军,乘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东风,住上了新楼房圆了安居梦;回乡创业的许俊鹏,在扶贫政策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通过鸵鸟养殖,开启了带动乡亲一起致富的小康路……
回望2020年,在精准扶贫工作号角吹响后,全市党员干部和帮扶责任人攻坚克难,深入一线问民忧、解民愁、谋产业,让贫困户家庭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真切切享受到了精准扶贫政策的红利。
发展甜蜜事业过上甜蜜生活
赵建明
“今天的收益不错,200多箱蜜蜂应该能挣6万多元。”说起今年的收成,赵建明高兴地告诉记者。
赵建明是沁水县固县乡元上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2013年两个女儿相继上学,让本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莫大的压力。2014年被识别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
沁水县地处太行腹地,森林覆盖率高,蜜源植物丰富,非常适合蜜蜂生长和繁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越来越强,消费者开始重视起蜂产品的保健功效。再加上赵建明的父亲有多年的养蜂经历,让他动了养蜂的念头:“这是一条谋生的路,况且养蜂劳动强度不高,还能跟随父亲学习养蜂技术。”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通一行,在边学习、边创业的过程中,他虚心向老养蜂人请教技术,在网上多方咨询,不断解决养蜂中的技术难题。每年到洋槐花、荆条花盛开的季节,就是蜜蜂最忙的时期。2007年刚结婚成家的赵建明毅然加入了这条“甜蜜”的脱贫路,但是没有资金扩大规模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当时只有20多箱蜜蜂,一年下来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
2017年帮扶单位积极联系县畜牧局和圣康蜂业有限公司,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脱贫模式,以强带弱、以大待小,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鼓励赵建明建立了晋城市第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养蜂场,并在2017年底,成立了沁水县花中宝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蜜蜂的数量也从20箱扩大为200箱。
2018年村集体积极联系县慈善总会免费提供蜂箱,帮扶责任人多方联系土地、畜牧、扶贫等部门,为他申请到畜牧帮扶资金3万元,2019年向县蜂业协会提出申请建立了沁水县第一批旅游蜂场。
旅游蜂场是将蜂场环境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并学习了解养蜂知识,亲身体会养蜂的辛劳,同时可以欣赏蜂场的美丽风景。今年,赵建明全新打造的“乡土蜂情”旅游蜂场正式接待客人,这一创新性的举措让他的蜂蜜卖出了好价钱。“来这里旅游的,看完后都会买上几瓶,收入又增加了不少。” 赵建明说。 记者 曹毅
从贫困户到育婴员的美丽蜕变
毋彩霞(右二)专心学习护理知识
泽州县柳口镇东石瓮村,因村西河滩有一石瓮而得名。地形低洼,全村耕地地块分散且面积狭小,是典型的贫困村。
今年45岁的毋彩霞一家是村里的贫困户。由于地少人多,再加上两个女儿上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是拮据。“大女儿上大学,一年的学费就好几千,二女儿在长治上卫校,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为了补贴家用,2018年开始毋彩霞就尝试自己联系客户去家里当保姆,每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还是让这个家庭捉襟见肘。“还是不够用,就想着再换个更挣钱的工作。”
2020年10月,偶然听到泽州县人社局开办“育婴员”培训的消息后,“想多挣点钱”的毋彩霞立刻报了名。“这次培训是免费的,培训合格后还可以取得‘育婴员’证书。”已经在保姆行业摸索了两年的毋彩霞知道,“育婴员”比保姆更挣钱。
有了动力,学起来才会更用心。负责培训的凯迪职业培训学校负责人陈利华对她印象深刻:“非常踏实,好学,我们在下村培训,她住在金村,一天不落。”
在培训班学习的8天时间里,老师教得用心,学生学得认真。婴幼儿知识讲解、动作示范,毋彩霞收获满满:“小宝宝的推拿、洗澡、被动操,学的内容非常多,非常实用。”
经过认真系统的学习、复习、揣摩后,毋彩霞对育婴员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系统性的培训对我的技能提升很大,有了技能‘胆’就壮了。”
培训结束,毋彩霞开启了她的“月嫂”生涯。凯迪学校推荐毋彩霞来到福星家政有限公司上班,并积极给毋彩霞介绍客户。2020年11月25日,毋彩霞终于迎来了第一次上岗实践:“根据所学知识十分仔细地对产妇和孩子进行照顾,和产妇进行沟通,终于得到一家人的认可。”
成功应聘“育婴员”后,毋彩霞也终于听到了期盼已久的好消息:“管吃管住,每月工资4000元。”
学好技能,脱贫致富。一次培训让毋彩霞受益一生。“我要感谢的人很多,感谢培训的老师,感谢第一个客户,我会在育婴员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里的生活。” 毋彩霞高兴地告诉记者。记者 曹毅
乘着扶贫政策东风圆了安居梦
“国家政策太好了,我想都不敢想的事居然成真了,不仅能看得起病,还住上了楼房。”近日,记者见到了身患尿毒症的刘小军,谈起多年来的生活变化,刘小军显得十分激动。
刘小军1975年出生,是泽州县晋庙铺人。刘小军和爱人靠务农和打零工为生,除去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家里开销,一年下来,所剩无几,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2013年初,一纸确诊证明让这个本来清贫的家庭笼罩上愁云,刘小军被诊断患上了尿毒症。“我一周需要接受两到三次的透析,每个月需要花费上千元。由于频繁的透析,让我没办法打工。只有我爱人一个人赚钱,我们一家人都快吃不起饭了。”说起那段艰难岁月,刘小军十分感慨。
村里知道了刘小军家的情况后,专门为他申请了低保。低保户可以享受多种优惠政策,以前透析一个月要花费1000多元。如今报销后,一年下来透析费用总共才1000多元,平均每个月下来100多元。
“一个月透析的花费,跟外面一顿饭钱差不多,这要感谢国家,感谢社会,让我们这些贫困尿毒症患者有了活路,看到了希望。”刘小军说。
刘小军身患尿毒症是不幸的,但他也是幸运的!2019年,他乘上了易地扶贫搬迁的“东风”,从泽州县晋庙铺镇的普通农家院搬到了金村镇现代化的楼房里,还通过职业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
“我们靠着国家的好政策,从农村大院搬到了亮堂堂的楼房,我想都不敢想的事居然实现了。”搬了新家,刘小军圆了“安居梦”。而且,新房子离市里近,交通还特别方便,一趟公交车就直达市区,每周三次的透析对于刘小军来说方便多了。
住上了新房,刘小军也曾为没有经济来源发愁,“我每周需要透析三次,去打工不可能那么频繁请假,没办法打工赚钱,只能心里干着急……”202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小军听说有免费的保健按摩培训班,他当即报名。在为期七天的培训里,刘小军认真学习有关保健按摩的知识,顺利结业。
“以前没有技能,只能靠出卖力气打工赚钱。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专业的康复技能。下一步,我想去医院和诊所试一试,以后从事康复理疗方面的工作。”刘小军对未来信心满满。
“赶上了这么好的时代,生在这么温暖的社会,真是太幸福了!”2020年虽然落幕了,但对于刘小军来说,美好生活才刚刚开启。记者 史娇星
老邢的幸福新生活
老邢家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走进沁水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富茗小区,整齐划一的新型楼房鳞次栉比,休闲的体育设施遍布小区……
“没想到老了还能住上有暖气的新房子。”见到记者,64岁的老邢笑得合不拢嘴。富茗小区6栋3单元301室是一个75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房子,房子的主人就是邢乐勤。
老邢家原来住在固县乡以北5公里处的云首村,山高石头多的小山村成了留守老人村,“没有收入来源,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老邢告诉记者,由于家里没有更好的收入来源,他被认定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村里出不去的留守人员只能在土地里忙生计,年末算算收入账,勉强能维持生活。
沁水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富茗小区共涉及13个行政村36个自然庄,目前已集中安置了204户669名贫困人口。一年多来,乡党委秉承“搬迁不是终点,而是生活的起点”,书写着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为搬迁群众构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
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8年,贫困户老邢搬到了富茗小区,住着有暖气的新楼房,暖和又干净;出门就能坐公交去县城,又快又安全。
“搬”出的幸福生活不止如此,现在还“有事可做、有业可就、有钱可赚”。在富茗小区不远处,就是老邢上班挣钱的地方——“春晖扶贫智能化出菇基地”的扶贫车间。
这家乡村办集体企业,是固县乡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产业项目。2018年2月破土动工,项目总占地23亩,主要生产蟹味菇、白玉菇两大品种。在厂房内的墙壁上,写着“我能!依靠劳动去脱贫!我行!严把安全创收益!”几个大字。基地负责人表示,搬迁过来的居民中,有101人在此就业,其中贫困户就业人员54人。
2020年9月份,老邢也如愿以偿有了搬迁后的第一份工作,在春晖扶贫智能化出菇基地当门卫,每个月收入800元。“没想到不仅住上了好房子,还能在家门口上班挣钱,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老邢开心地说道。 记者 曹毅
鸵鸟养殖“啄”开致富门
许俊鹏在喂养鸵鸟
地处太行之巅的陵川县夺火乡高谷堆村近几年成了网红村,不仅是因为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从村前经过,还因为村里有群特殊的动物——鸵鸟。鸵鸟,这种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里的物种是如何来到太行山的?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群鸵鸟的主人名叫许俊鹏。2016年,许俊鹏敏锐意识到国家对农村扶贫的力度大,政策好,刚刚结婚就果断回乡创业,立志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在寻找创业项目的时候,“不仅可以卖蛋、卖肉,连蛋壳也能卖钱”的鸵鸟引起了许俊鹏的浓厚兴趣,他说:“当时农业频道一直在播,而且我们这里的气候也适合它们生活。”
参观大型鸵鸟养殖场,购买鸵鸟养殖的书籍光碟,通过线上线下了解学习,2017年春,考虑成熟的许俊鹏,拿着妻子的5万元嫁妆钱引进种鸵鸟4只。因为再没有多余的资金,无法建设鸵鸟养殖场地,种鸵鸟只得借住在邻居家的羊舍里,因圈舍条件问题,他们一家人每天24小时轮流看管,“我和媳妇儿大年三十都和鸵鸟在一起。”
2018年8月15日,许俊鹏联合多家贫困户成立了陵川县鸿野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进行鸵鸟的孵化、饲养,鸵鸟苗、鸵鸟蛋、鸵鸟肉的销售。2019年8月,许俊鹏获得帮扶单位——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陵川县供电公司的支持资金32.5万元,进一步完善了孵化、育雏的设备及场地,合作社初具规模,进一步保障了生产。
2020年初,许俊鹏的合作社完成了集种鸟饲养、孵化、育雏、育成于一体的初步目标。12月份,许俊鹏又从外地引进种鸵鸟12只,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我们合作社的初期目标是种鸵鸟存栏量达到20只,商品鸟存栏量达到100只,年出栏鸵鸟苗500只,每年净收入达50万元。未来会向观光旅游、餐饮领域发展,使合作社形成集养殖、观光、品尝为一体的农村特色合作社。”
天道酬勤,凭着辛勤的劳动,许俊鹏一家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了3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共同脱贫致富,为10余位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目前,许俊鹏一家已建成拥有20余只种鸵鸟的养殖基地,平均年收入近6万元。“希望可以带动全村及周边村镇的村民一起养殖鸵鸟,使我们的鸵鸟养殖不仅特色化,而且规模化、品牌化,以此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脱贫致富。”谈起未来,许俊鹏充满了信心。 记者 曹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