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孩子的手机能“拿得起放得下”吗?

时间:2021-03-03 20:34:31 | 来源:山西日报

全国中小学校迎来了新学期,不少家长、学生收到新提醒: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在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沉迷网络、游戏成瘾、近视率上升……近年来,中小学生因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种种问题,引起社会关切。孩子的手机该怎么管,令不少老师、家长头疼。

2月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2月23日,在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再次强调要确保中小学生手机管理落实见效。各地各校要按照“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细化管理措施。同时,要准备好必要的手机统一保管装置。

有专家称,“00后才是真正第一代的网络原住民。”那么,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网络,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部发出《通知》后,各地教委就落实《通知》精神提出明确要求。如北京市教委要求,各中小学设校内统一集中保管学生手机设施设备;陕西禁止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课堂;江西明确了中小学校教职工的管理职责;广州仅允许小学生带电话手表入校,并锁定了使用时段。新学期开始,各地中小学纷纷加强手机管理工作。一些学校做到了精准细致管理,如教室门口多了用于存放手机的“养机场”“停机坪”、每间学生寝室安装固定电话机……

事实上,该不该禁止手机进校园,这个话题社会上早有讨论。此前一些学校粗暴处理学生带手机的问题,多次引发舆论热议,如某中学公开砸毁学生手机、有高中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被退学、老师要求中学生将手机丢进水桶销毁等。对此,《通知》提出,学校要通过班团队会、心理辅导、校规校纪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表示,学校等相关部门在落实《通知》精神时要避免懒政,应承担起应有的教育引导责任,并和家长做好联动管理,而不是仅使用物理隔绝方法。从长远看,单纯禁止使用手机,也不利于青少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认为,只有教育评价标准多元化,中小学生才能有更多开展户外活动、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仅仅依赖手机获得外界信息,这更有助于增强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役物而不为物所役”。

手机本身不是问题,怎么使用手机才是问题。有专家建议,应通过教育引导,让孩子提升媒介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再面对手机时,他们才能“拿得起放得下”。

引导学生科学使用手机,需要家校合力。《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2月2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谈到学生放学后在家沉迷手机该怎么办时支招,家长应该和孩子约定使用手机的时间。同时,还要积极寻找替代品,主动开展亲子活动。家里要创造丰富的生活环境,比如通过阅读、锻炼,把孩子一些时间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

“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沉迷网络。”吕玉刚说,家长自己玩手机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不好,这也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共同努力,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本报记者 于忠宁

原标题:孩子的手机能“拿得起放得下”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