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古韵悠悠】沁水古十景:莲塘时雨

时间:2021-03-11 22:03:23 | 来源:太行日报

◇田同旭

“莲塘时雨”位于沁水古城东南城墙之外,约今县城东街新华书店之东,与“石楼精舍”隔杏河相望。

光绪《沁水县志·方舆·十景》记:“莲塘时雨,在城南,以兵废。县令李玜于城东南,凿池引水,种荷建亭其上,名曰君子亭,寻又废。光绪己卯(五年,1879年)复修。”

李玜为康熙年间沁水县令,蠡县(属河北)人,他在沁水最大宦绩,就是复修了莲塘时雨,使废景重新。

莲塘时雨是沁水古代十景中,唯一建在县城中的人文景观。沁水古城不大,光绪《沁水县志·营建·城池》记其“隋开皇间筑,周二里一百步,池深一丈。东西北三门,门各有楼。其匾额东曰‘迎晖’,西曰‘纳爽’,北曰‘拱宸’。”以今日县城布局看,其西城墙位于今碧峰会议厅楼中分之处,西城门即位于碧峰会议厅前西街处。东城墙在新华书店东南角北拐而去,直与在邮电局北门南拐而来的城墙相接,东城门即位于邮电局南门前东街处。

沁水十景中的“莲塘时雨”,即位于沁水古城东城墙南段之城外,城墙东南角上建有奎星楼。明代王徽作有一组沁水十景诗,其中《莲塘时雨》诗云:

朝来微雨过池塘,池上荷花远近香。

一色绿云迷翠盖,几多红粉出新妆。

王徽为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进士,授南京刑科给事中。沁水李瀚曾居官南京,邀王徽沁水做客,王徽遂作此诗。旧志言沁水十景是从文人墨客的诗题中概括汇集出来的,王徽之前沁水历代诗文中,见有金代宋雄飞《榼山夜月登大云寺》与元好问《刘曲龙潭》二首十景题材的诗作。王徽逝于弘治二年(1489年),由此可知,“莲塘时雨”应修筑于明孝宗弘治年之前。此与前文所总结出的“沁水早在明世宗嘉靖年(1522年--1566年)之前的孝宗弘治年(1488年--1505年)间,沁水十景已经形成”之说,完全相合。

沁水古城南北梅河与杏河的河床很低,很难将梅杏河水引入莲塘,从二河上游引水,又耗费财力物力。而且洪水时梅河水浑红,杏河水浑黄,也不宜于引入莲塘。沁水北城门外北关东口,曾有一眼清泉,泉水丰沛,古人遂将清澈的泉水引出,绕过北城墙,流过东城墙,汇成一个池塘,常年清澈。好事者凿池植荷,名曰“莲塘时雨。”民国十三年六月二十署理沁水知事(县令)山西浑源麻席珍所撰《沁水县修补城北河堤碑记》,记载修补城北河堤时,提高堤根有一眼泉水,即“莲塘时雨”的水源来处。

建景之官员取名“莲塘时雨”,以应古人“城东荷塘应时雨”之句意,又在景观中寄托一种深意。莲塘植莲,取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之意,表示为官清廉。应时雨,顺应天时,适宜时令而降之雨。

莲塘时雨之景在明代崇祯年间曾毁于战火,康熙年间县令李玜,在旧地重建荷塘,又于岸边复建君子亭,取宋人朱熹《观书有感》中“为有源头活水来”之诗句,嵌石立于塘畔,使旧景重新。君子亭之建,目的在于给沁水读书人提供一个谈论诗书相互唱和处所,还成为文人墨客聚酒吟唱,县民悠闲游赏之地。所以君子亭建起后的当年秋天,李玜曾聚沁水名流与僚佐,饮酒于荷塘边君子亭间,宴间分韵赋诗,李玜作有《莲塘时雨》诗,未见传世。邑人张道湜作《莲塘时雨歌》,以助盛事。诗以“莲塘时雨”为指,颂扬李玜政绩,似写景而实写人,言其犹如“塘之水清且泚,莲之蕊馨且美。侯德似之罕与比,父老过焉歌且喜。此地应名丰乐亭,室家溱溱从此始。”颂扬之至,无复再加。

清代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莲塘时雨之景又废,知县徐品山没有再破财力去重修莲塘君子亭,而是发动百姓环城种了1600株杨柳树,用来抵挡洪水、保护县城。

徐令以为,种树比种花更有益于沁水,种荷仅供文人墨客寄托雅兴,种树使全城百姓都能受益。徐品山很自信,认为君子亭可以灰飞烟灭,而他所种的杨柳是会造福后人的。

种树种荷都是好事,都是为着沁水古城生态环境的和谐优美。我们不妨遥想当年的莲塘时雨,一池清波,几多莲叶,夜雨清晨,微风吹过,涟漪荡漾,莲枝摇曳,荷花初蕾,镶于名山胜水之间,岂不令人忘返?尤其是五月应时之雨来时,莲荷盛开,清波生烟,芬馨弥漫,鸭浮花间,鱼翔浅底,置身君子亭间,景色秀丽不在西湖之下。明代成化年监察御史陈熙《莲塘时雨》诗云:

一片风光若耶溪,愧将颜色比荷花。

雨声相傍菱歌歇,池北青帘是酒家。

苏轼将西湖比作西施,陈熙则将沁水莲塘比作西施,他只是遗憾莲塘不闻采菱歌声。沁水古城不大,能够辟出如此景观,给县民带来欢乐,使文人大增诗兴,实属美谈。只是人造景观,纵然不失天地造化之胜,岁月流逝,沧桑变迁,终于在清代光绪年间又被废毁,一方胜景还是不如环城杨柳之长久而成为一方陈迹。今人只能通过古人留下的诸多诗文,遥想它的幽雅清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