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随思录】林鹏先生

时间:2021-03-18 22:03:21 | 来源:太行日报

◇李俊杰

牛年伊始,春风入舍。2月22日早晨,刚刚打开手机,突然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则噩耗。《中国书法报》以《源于笔墨,归于生活》为题,第一时间报道,称:2021年2月21日下午4时,著名书法家、学者林鹏先生在河北易县逝世,享年94岁。

记得年前,我还曾与林鹏先生在其故居南头村一起谈论长平之战、上古炎黄蚩尤文化以及抗战时期赵树理,临走时,先生还送给我们一部《林鹏论》。

悼念之余,想起与先生的深情厚谊。

林鹏先生,字翮凤,号蒙斋、夏屋山等,1928年2月生,河北易县人,1941年参加革命,曾任解放军六十五军报社代理主编,1987年当选为第二届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1994年任终身名誉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先生著有《林鹏书法》《丹崖书论》(书法理论)《蒙斋读书记》(学术随笔)《蒙斋印话》《中国书法全集·傅山卷》,及长篇历史小说《咸阳宫》《东园公记》(散文集)《不旦札》《丹枫阁记研究》《蒙斋文录》《立传·四卷》等。其中,《丹崖书论》为林老书法处女作。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史小说《咸阳宫》,被多家出版社出版以多种版本出版数次。在2012年5月18日举办的草书展上,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曾赞颂先生“老当益壮,穷且益坚”。2012年10月,山西博物院编著出版《文墨春秋·姚奠中、张颔、林鹏书法作品集》,再次将林鹏书法艺术品作为历史文献珍品收入山西博物院。至此,林先生的艺术人生达到了巅峰。

林鹏先生擅长大草,遒劲豪迈、气势磅礴,以草闻名于世,素有“书林二圣”“二林草圣”之称。“南林散之,北有林鹏草圣”,已成为书法界的一句口头禅。

最早认识林先生,还得从1986年在山西省交通厅公安处干警期间说起。当时,我在秘书科主要从事编辑《交通公安》信息和公安侦破通讯写作的工作。1994年夏,在采访《吕梁英雄传》作者马烽、西戎两位“山药蛋派”领军人物时,他们向我推荐了林鹏先生。他们说:“林的作品《咸阳宫》《丹崖书论》写得很好,书法了不得,后起之秀,大才当前。”从此,林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在完成马烽、西戎的人物通讯报道后,我开始阅读林先生的出版物,欣赏林老的书法作品。

幸运的是,1994年10月间,到梅山会议厅参加笔会,我和林先生一见如故,从此成为忘年交。林先生是抗战老兵,格外受人尊敬。尤其是他的学识与书法热情,深深感染了我们这些晚辈。林先生说,人在岗为党奋斗的时间十分短暂,要好好珍惜。一眨眼,几十年就过了。留下的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自然人,更长的时间是从事个人爱好,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有如浩瀚的大海,穷无边沿的宇宙,对人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人老心轻(青),艺老根深,学习要从点滴做起,昂首挺胸,艺术成功的曙光就在眼前。这是林先生在梅山会议厅和我们晚辈谈话时说过的话,直到现在,依然指引着我学习的方向。

2009年4月,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长平之战史乘》后,张颔老师与出版社李永明主任联系,约我见面,就长平之战问题进行交流。见面后,张老师问:“你见过林鹏没有?让他给你写幅字,他是作家,也是先秦史学问家,对先秦史有广泛的研究。一定要让他好好看看你的书,让他提提建议,对你出书会很有帮助。”在得知我调回晋城工作以后和林先生再没有联系,张老马上给了我林先生的电话和住址,并顺手从书柜里抽出一张纸,用毛笔写道:“林鹏主席:现有长平之战研究会小李学者,近年出版《长平之战史乘》,又准备出版《长平之役志乘》上下册。吾读之,尚佳。请对两部史书发表见解,以便修正,期待你的指教。张颔,2010年11月8日。”

按照张老的嘱咐,见到林先生后,我将书信呈上,并说明来意。林先生见到张老书信,对我特别亲切,马上开始浏览《史乘》出版物和《志乘》小样稿,并向我提了几个问题,比如创作原因,以及考察的一些情况。当时,在林先生住处还有一位山西大学历史系老教授,他也和我们一起谈论长平之战历史问题。临走时,林先生特地让我留下书,以便仔细品读。数月后,林先生安排朋友打来电话,让我到太原取书。一进入林老书房,只见在书柜上挂着一张已经写好的“长平之战研究”条幅,格外引人注目。

《长平之战史乘》《长平之役志乘》《炎黄时代》三部史书出版后,我又想撰写《长平之战遗址地上的古村落——武安古镇》一书。在研究武安古村落时,有一位绕不开的历史红色人物——沁水著名人民作家、语言文学家赵树理。早就知道先生与赵树理有过一段盛世之交,我便想到请林先生为本书题写“赵树理故里”,以墨世人。谁知,从山西电视台朋友牛高华处得知,近一年,林先生闭门绝客,封笔不书。在我的恳请之下,老牛答应帮忙。没想到,林先生很快就写好,并用特快专递寄了回来。

林先生与赵树理是好朋友,有过盛世金缘的往来。我又想采访先生,谈谈赵树理文学,于是去年10月18日再次前往河北请教。在林先生家,就赵树理有关学术问题和社会影响力,如何准确评论多才多艺的赵树理,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林先生说,“人民作家不是我们今天定论的事,而是在建国初期已经确定。我建议,赵树理不仅是人民作家,还应是语言文学家,他的语言文学是民国时期独有的艺术成就,是华北地区地方语言学的代表,也是言辞的典范,可以称之为鼻祖。而且,他的艺术是多门类的,说他是作家,还不全面。他在说唱艺术和音乐上也很有天赋,音乐韵律、说唱吹拉弹奏,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一人能打奏上党梆子诸多乐器,边唱边打,神情并茂,甚至对古代的《易经》、中医学都有涉猎和研究。用‘人民作家’来概括他,显然不太全面。”

我又问,用“文坛巨匠,三晋宗师”来概括赵树理先生一生是否合适?林先生说:“‘三晋宗师’,这点适当,既代表地域文化,也可代表赵树理独特的三晋风范,人称‘山药蛋派’鼻祖。赵树理文学艺术现在已经不属于他个人,而是中国人民的文学成果,是三晋大地儿女的文学成果,更是太行山华北地区人民文化艺术的结晶。他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但是,人亡艺存,文生志坚,推动了时代大潮。他的文学艺术成就用‘三晋’二字来概括,更接地气,更符民心,彰显土生劲草的神奇魅力,这点给你点赞!加油!待书出版之后,一定送给老夫一本,与你分享幸福!”又说:“这次,我题写的赵树理故里条幅,是闭门谢客、封笔之后的一幅‘丑书’,老墨生芽,就像我林鹏的相貌,长得最丑的时候到了。也算我林鹏学生,93岁老头子,对赵老师故里的一片敬意。等你的书出版之后,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一定将字刻在赵老师的家门口路边,最起码要告知后人,此地无银三百两,文坛领袖出其间。”我明白了先生之意,便承诺,一定用汉白玉将此字刻在赵树理故居,完成林老的夙愿。

先生能为“赵树理故里”题写墨宝,令我感动。因为,那浓墨中饱含了先生的高尚品格,涵蕴着一代名家的无尚光荣,彰显了先生与赵树理的友情长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