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4月25日电 题:美国大叔定居中国小城: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
中新网记者 杨杰英
“临终关怀是什么?”美国人梅学良(Eric Miller)说,临终关怀是守护患者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让他们过得快乐。
在山西阳泉友爱医院内,梅学良的团队正在教患者打八段锦,陪他们下棋,给他们弹手拨琴,帮助患者和家人坦然面对死亡。
梅学良与阳泉友爱医院院长李有全在一家养老院走访调研医疗服务、老年护理等问题。杨杰英 摄今年53岁的梅学良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988年,梅学良来到中国大连学习汉语,之后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小热爱中国文化的梅学良,在中国的时间加起来已有15年。
“过去30年,我没看到世界上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有如此巨大的发展。”虽然这15年在中国的生活是间断的,但却让梅学良更能读懂中国。2008年,梅学良把过去10年在山东邹平的见闻整理成稿,与其他美国学者的文章一起结集成册,出版了《乡土中国的变迁》。
梅学良与老人聊天。杨杰英 摄一个偶然的机会,寻求对肿瘤患者进行有效心理干预的阳泉友爱医院院长李有全结识了梅学良。2013年,在李有全的邀请下,梅学良和中国妻子李若霞(山西寿阳人)来到太行山中部的小城市定居下来。2014年,阳泉友爱医院开设了专门的临终关怀科,并启动了临终关怀项目。
“我来到中国不是为了救人,而是为了陪伴那些我无法拯救的人,为了陪伴他们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梅学良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阳泉这样的小城市,是在这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探索一套可以推广的临终关怀模式。
梅学良和社工董杰正在与老人聊天。杨杰英 摄此后的时间里,梅学良和妻子经常到阳泉的社区和村庄调研医疗服务、老年护理等问题。“临终关怀要想在中国推广,就必须符合中国国情。我们尽全力为有需求的患者服务,让他们了解什么是临终关怀。”
李有全说,梅学良来到阳泉后,对当地的人和社会进行深入观察,并努力去融入大家,共同去发展临终关怀项目。“我们的起点很高,充分接轨国际成熟经验,梅学良多次邀请美国专家来院指导工作。”
梅学良在阳泉的家中做饭。杨杰英 摄一开始在阳泉,临终关怀不大被人们所接受。梅学良说,即使是不治之症,也要拼尽全力去治疗,这是中国人普遍的做法。这与中国的孝文化有关系,许多人觉得如果不去治,就是不孝顺。看着那些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过度治疗、痛苦不堪,我们更希望他们回到家庭,有亲人陪伴,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
7年来,梅学良和李若霞开展临终关怀的病人最大的89岁,最小的只有9岁,有200多位患者接触到了临终关怀的概念。
2018年,董杰成为梅学良团队临终关怀项目的全职社工,去帮助更多家庭。杨杰英 摄“做这份工作,你得有能力去倾听患者,看他们有没有愿望,有没有想做的事。”梅学良和团队会为患者过生日,满足患者去爬山的心愿等等。他认为自己做这份工作最大的价值是,患者安详地去世之后,家属来医院表示感谢。
“90后”董杰曾是梅学良团队帮助过的一位患者家属。“2017年,我奶奶生病,进入临终关怀期,梅学良团队帮助我度过最困难的时刻。”2018年,董杰成为梅学良团队临终关怀项目的全职社工,去帮助更多家庭。
“我希望这些患者在最后的时光中能平静、安然、有尊严地离开。”梅学良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