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气候变化已到存亡时刻这场大会有望带来转机?

时间:2021-04-27 20:01:34 | 来源:山西日报

中新网4月27日电 综合报道,近日,英国科学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新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到了“存亡时刻”,为了避免灾难,世界各国必须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实现“净零”排放。

2021年11月,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将举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这次会议是世界努力避免气候灾难的关键里程碑。外媒分析称,气候变化议题可能出现重大转机。

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到了存亡时刻

4月21日,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发表题为《气候紧急状态:新科学研究显示到了存亡时刻》的文章。

文章指出,世界在减少导致气候变化的碳排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远远不够。新的研究表明,人们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产生的影响,可能比此前担心的程度还要大。

德国波茨坦大学的气候科学家史蒂芬·拉姆斯托夫说:“科学迹象表明,需要采取更紧急气候行动。”

要想有机会避免灾难,人们必须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实现“净零”排放,即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速度不快于地球的自然吸收过程,或不快于未来开发技术消除二氧化碳的速度。

联合国:气候行动力度还不够

“我们需要一个绿色星球,但世界处于红色警戒状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近日举行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说。包括中美领导人在内的多国参会方,共同呼吁国际社会加强气候合作。

2021年2月,古特雷斯曾表示,在过去一年中,世界为应对变化问题上采取了很多行动。但这还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即在本世纪内,将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

他强调,净零排放的全球联盟需要成倍增长,这是2021年联合国的中心目标。净零排放的驱动力必须成为每个国家、公司、城市和金融机构,以及航空、水运、工业和农业等关键部门所有人的新常态。

世界气象组织4月发布《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说,2020年仍是有记录以来三个最热的年份之一。

2019年和2020年,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此外,202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仍在继续上升,部分原因是由于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融冰不断增加。

2021年,气候议题将现重大转机?

英国广播公司此前报道称,气候议题是2021年全球重大议题之一,且可能出现重大进展,原因有以下5个方面:

——至关重要的气候大会

2021年,世界各国领袖们将聚集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参加第二届联合国气候峰会。2015年在巴黎举行的全球气候峰会,是人类联手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里程碑。

《巴黎协定》提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各国当时承诺的碳减排目标远远没有达到。按照目前情况推断,1.5摄氏度的升温幅度最多12年就会被突破,到本世纪末,温度将升高3摄氏度。

——许多国家已经承诺加大碳减排力度和幅度

2019年6月,在工业发达国家中,英国率先宣布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目标是温室气体净排放为零。欧盟紧跟其后,2020年3月做出类似承诺。

随后,日本和韩国也加入了在本世纪中期实现“零排放”的行列。联合国估计,目前这个阵营里已经有超过110个国家。

BBC称,这些国家现在需要做的是拿出具体行动计划,而这将成为格拉斯哥峰会的重要议题。

——可再生能源价格空前低廉

之所以有那么多国家相继设立零排放目标,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可再生能源价格降低幅度之大,彻底改写了碳减排成本计算方式。

2020年10月,政府间组织国际能源署得出结论,认为目前顶级太阳能发电系统堪称“史上最便宜的供电源”。世界大部分地区新建发电站,可再生能源发电往往比化石能源发电成本更低。

——新冠疫情改变了一切

新冠疫情提醒人们,世界完全有可能以“超出人类控制能力的方式”被“颠覆”。

全球利率在零上下浮动,甚至探入负域。政府刺激方案的成本因此前所未有地低,也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除旧纳新”的重建机会。

——商界向绿色靠拢

商界在可再生能源价格下跌和公众施压的情况下,也开始转变经营态度。这背后同样有强大的财务动力。

与此同时,商界有一种涌动的力量,驱使商家在财务决策中纳入气候变化风险因素。这场行动的最终目标是:商界和投资者必须能够证明自己采取了向“净零”排放转型的必要步骤,而这种披露是强制性的。

已经有70家中央银行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将上述要求植入世界金融体系架构,是今年格拉斯哥大会的一项关键议题。

分析还指出,虽然有理由对未来抱有希望,但必须认识到,憧憬和现实之间还有很大距离。现实是,许多国家“嘴上慷慨承诺”,但制定行动战略的国家,屈指可数。格拉斯哥大会的挑战是,让各国签约采纳当下就能立竿见影,减少碳排放的政策。

原标题:气候变化已到存亡时刻 这场大会有望带来转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