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光锃亮的石器,锈迹斑斑的犁铧,做工精美的水缸,布满沧桑的鸡公车……关公故里、运城市盐湖区席张乡一处古色古香的院落里,一座上千平方米的院落和房屋内,摆放着三万余件各式农具、家什,这里是运城市古河东农耕文明文化展览馆,这些物件是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见证和记录。“要让世界认识中华五千年的河东文化、农耕文明,这些都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代。”运城市古河东农耕文明文化展览馆的主人、运城市天秀集团董事长张天江谈到这些收藏时表示。张天江,1967年生于运城市解州中条山山村。从一名乡镇工作人员到荒山荒地的承包人,再到农具、农村物品的收集者,20年来,张天江先后投资1.5亿元,为的是用一件件实物记录璀璨的河东文化、博大的中华农耕文明。5月29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进展览馆,听张天江讲述他的故事。辞职承包荒山 只为年少时的梦浓眉、短发,衬着一身雪白的衣服,眼前的张天江身材魁梧、干净利落,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则像是诉说着这些年他为搜集、整理农耕文明而付出的艰辛。因为家境贫寒,小时候的张天江早早就肩负起下地干活、料理家务的重任。也是从年少时起,耳濡目染的农耕文明,悄悄在张天江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1985年,张天江高中毕业后,先进入解州供销社人民饭店工作。几年后,他又进入当时运城市(现运城市盐湖区)的五龙峪乡政府工作。1996年,几经更换工作的张天江,忽然看到国家关于拍卖“四荒地”的报道。祖辈生于农村,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撑起了中华乃至世界历史的最基础和最精彩部分,自己何不回到农村去?就此,他辞掉了工作,开始承包荒山、栽植山林,和村民们一起耕田种地。至今,张天江承包的荒山、荒坡、荒沟总面积为13万亩,承包范围是解州中条山腹地的薛家岭、岱家窑、刘家坡、墩台岭、斜沟南,以及席张乡邵家窑、李家庄和芮城县的窑上村、上坡村。日日奔波于各个乡村的同时,张天江开始注意那些过时的农具、农村用品。结合运城市河东文化、华夏文明的溯源,张天江逐渐收集起别人眼中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农耕民俗物件。留住老物件 就是延续了文明丢掉这些老物件,就是丢掉文明;而留住它们,就是对文明的最好延续。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天,农忙之余,张天江沿着村中的蜿蜒街道,来到街尽头的一户农家。无意间,他发现,这户农家斑驳的大门后,有一根一尺多长的石条黝黑锃亮。石条被用来支在门后面堵门。爱惜农具并多次前往远近各大博物馆参观过的张天江一眼便认出,这个布满沧桑的石条应该就是新石器时代的农耕遗物之一——石斧。他不敢唐突,又担心东西被人毁坏,只好守在老乡家,打电话请来农业、历史方面的专家。经专家现场确认,这个看似普通的黑乎乎的老物件,正是新石器时代祖先们使用过的工具,至今最少已有五千年。张天江的展馆内,有不少新石器时代的物件,包括石斧、石锤、石钺、石刀等。五千余年前,老祖先们正是用石器对着石器锤砸,然后再打磨,最后制成相对精细的石器。这些石器,有的用来耕地、种田,有的用来除草、碾粮,还有的则用来盛放食物等。张天江的收藏,正是从走村串户发现的这些农具和农村用品开始。藏品多了,接触时间长了,他越来越意识到,真正对于文明的记录、对于农耕文化的整理,不仅包括远古的、古代的,还应该有近代的、现代的。2000年冬天的一个午后,张天江到万荣县一带办事。事办好了,看天色尚早,他索性绕道去了附近的村子,一家家一户户走进去,探访、收购村人们的旧用具。打问中,几名村民谈到,村民王某家有一个老斗,应该有些年代了,“前些年就不时有人来买,可是老人多少钱都不卖”。央求着老人拿出宝贝,张天江观察发现,方方正正的老斗上,每一处合缝处都用疤钉钉牢。上小下阔的斗身上四面各一个字,合起来是“永成合号”。正面的上眉处,则写着“庚午”。根据“庚午”“永成合号”等线索,张天江判断,这应该是清同治年间的官斗。官斗,即由官方定制的粮食量具。古人用石器耕作和生活,官斗则记录官府对农民种田种地的征税、纳粮。看到官斗品相完美、包浆自然,张天江爱不释手。但他越是感兴趣,老人越是不卖。看到老人执意不卖,张天江也不好坚持。从2000年到2005年的几年间,张天江一有空,就到老人家的院子里看看,有事没事聊聊天。2005年秋的一天,趁着当地满山金黄的丰收季节,张天江再到老人家,却得知他已经去世月余。伤感之余,张天江醒过神来,这才向老人的儿子问起官斗的去向。原来,老人去世没几天,一名穿着考究的人已花“高价”将斗买走。问“高价”是多少,老人的儿子说“1000元”。几经寻访,张天江终于打听到了那名买斗人的地址。赶在一个黄昏,他和几位朋友寻访到了这名藏家。几乎与老人一个脾性,这名藏家也是一句话,“不管出多少钱,我不卖”。又是几次的接触,张天江和藏家一次次地交心,相互了解多了,藏家看到张天江确有收藏的心思,且是为了拯救、整理河东一带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才稍稍加了点儿钱,忍痛将斗卖给他。守护农耕文明 守护河东文化多年来,张天江在承包荒山、经营企业等方面的全部积蓄,都被投入到痴迷的农耕文明、河东文化物件上。他说,自己做的这一切,只为让更多的人了解五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魅力,了解尧舜禹、夏商周直至今日,不断延续的河东文化和文明。说起运城,张天江满满的自豪:运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也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历史悠久、古迹遍布。这里有人类第一缕圣火、西侯度文化遗址,有全国最大的武庙解州关帝庙,“嫘祖养蚕”“后稷稼穑”“舜耕历山”等与农业有关的传说,均发生在运城。四五千年以前,河东先民已掌握了种植高粱的技术,开创了中国高粱栽培之先河。三千多年前,已有劳动人民在黄河、汾河谷地建立了农业据点。新中国成立后,运城更是重要的粮棉油等农业基地。运城市辖区13个县(市、区)中的11个,被列为山西省商品粮基地县,6个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2个被列为国家商品棉基地县。如今,运城的农业已形成果、畜、菜、粮、棉、油、加工等产业。谈着这些,张天江语气凝重:“运城从考古上看,是人类的发源地。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就是中华民族最初的发源之地,也称河内。河内指的是山陕间的黄河以东、晋豫间的黄河以北,这不正是现在运城古代河东这块广袤的土地吗?”土生土长的河东人张天江,立志要把河东文化、农耕文化传承下去。其中,河东老村文化,是他传承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这些老村,结合农耕老物件,不正是多少年来古今文明、古今文化的延绵?而文化不保护,老村不保护,我们的文明也就断代了。”正是如此,张天江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辗转河东各地,从民间收集农耕民俗文化物品。1.5亿元的投资,金银铜铁、玉石玛瑙、瓷石竹画、文房四宝、骨质牙类、木器绣品等分门别类的藏品,三万余物件无一不是河东五千余年文化和文明的实录和见证。眼前是一件金元时期的水缸,缸体四周是精美的“缠枝莲”。为了这件东西,张天江先后不下10次去往临猗县大闫村的农家。一次次地寻访、一次次地讨价还价,水缸主人最终被他的诚心感动,同意以3000元的价格卖给他。看着这些老物件,张天江如数家珍,哪一排的物件是哪个年代、代表着哪个时期的农耕文明、当地有什么样的习惯或习俗、物件有着怎样的用处,他都成竹在胸。“不让农耕文化断代,不让河东文明缺失”,这正是张天江艰辛20年,甚至抵尽家财做农耕文明物品收集的初衷所在。谈到将来,张天江表示,具有600多年历史的盐湖区席张乡李家庄搬迁后,在运城市和盐湖区政府领导以及有关部门支持下,天秀集团利用李家庄遗弃村落,计划投资16亿元打造“河东老村——古中国旅居村落项目”。如今,该项目已被列入《运城市盐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项目第一项,并被列为盐湖区“关公文化旅游产业园”重点项目之一,先后写进了2018年盐湖区经济工作、农村工作报告中,受到盐湖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项目确定了,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推动‘河东老村’保护、‘河东老村——古中国旅居村落项目’的建设,并全力推进项目的海外上市工作。”采访结束前,张天江表示。
山西晚报记者 任俊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