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贡献——输出山西的建筑文化
从明代中期开始,晋商逐渐在各地建立了很多会馆,以叙乡谊,以通商情。明清时期,全国的晋商会馆为数众多,最西到新疆,最南到云南,都有晋商会馆。清代,晋商在北京设立的会馆有近40座。现在全国尚存的晋商会馆有近50座,而保存完好的大约有30座。国内现存的国宝级晋商会馆,有河南社旗县山陕会馆、洛阳山陕会馆、潞泽会馆、开封山陕会馆、周口山陕会馆、郏县山陕会馆、安徽亳州花戏楼,江苏苏州全晋会馆,山东聊城山陕会馆、泰安山西会馆,甘肃张掖山西会馆,内蒙古多伦山西会馆等。晋商在各地建筑精美的山西会馆,华丽的牌坊,精巧的戏台,寓意深刻的楹联、门匾随处可见,细腻灵动的石雕、木雕比比皆是。在外地建造山西会馆时,有些地方的建筑材料,如山西最有名的琉璃瓦等大多是从山西运去的。有不少地方的建筑工匠来自山西,如山东聊城山陕会馆的工匠来自汾阳府。山西商人在输出货物的同时,也在我国城市建筑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河南社旗县的山陕会馆,在我国古建筑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因为社旗县是当年晋商经销茶叶北上的必经之地,当福建茶叶几乎中断时,晋商把茶叶的货源地移到了湖北,社旗县作为晋商茶叶贸易中转站的地位更加重要。社旗县的山陕会馆建于乾隆时期,咸丰年间大半被毁于战火,又进行了重修。重修后的会馆,除缺少了春秋楼,其余建筑基本恢复了原来的格局,气宇宏大,比原来更加辉煌,数十里外都能看见。在全国现存的80多座会馆建筑中,社旗县的山陕会馆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被专家们誉为“天下第一会馆”。会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达13000平方米,共有殿、堂、楼、阁等各种建筑152间,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疏密有间,北高南低,鳞次栉比。当年修建山陕会馆时,“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各地的能工巧匠会聚社旗县,各展绝活,因此建筑和装饰艺术达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北方古建筑的雄浑与南方古建筑的柔美,在社旗县的山陕会馆融为一体,使其成为中国古建筑的经典之作。安徽亳州的山西会馆,因为会馆内的戏楼修得十分漂亮,人称“花戏楼”。“花戏楼”因精湛的雕刻、绚丽的彩绘而驰名国内,兼有南北风格,代表了清初建筑雕刻艺术的风格。苏州的全晋会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三路,建筑宏伟,精雕细刻,飞金涌碧,具有鲜明的山西建筑特色。
第六个贡献——开创许多有影响的老字号
临汾的赵家兄弟创自明朝正统元年(1436)的北京著名老字号“六必居”,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北京至今留有招牌的老字号“都一处”“红星二锅头(‘源昇号’)”等是临汾、浮山等地的晋商首创和经营的。明清时期,北京的油盐酒店,多为襄陵人经营,北京的布行多为翼城人经营。晋商姜赞堂(今襄汾人)在前门外开的“敬记纸庄”,是北京最早经销平阳麻纸和西洋纸张的店铺,其业务联通海外诸国,一度占领全国纸业的半壁江山。在西北地区,临晋县王申村的李家在渭水古渡口附近的东明街开设新兴油店。明代的咸阳城,依油而建,因油而辉煌。李家的新兴油店因地处丝路要冲,生意兴隆,商贾云集,成为咸阳的商业中心,故有“金东街,银南街”之说,鼎盛时期,每年转售晋南的清油高达千万斤。新兴油店的店铺建筑是西安地区明代古建筑的典型代表,建造年代早于所有咸阳和西安的明代建筑物,距今已有650年的历史。新兴油店是地道的老字号,被誉为“中国清油业第一家”。到清代后期,王申村李家开设的“新泰和”绸缎庄,名列西安各大字号之首。
第七个贡献——促进中国白酒业的发展
在清代流传一句俗语——“会做山西酒,腰无分文天下走”,这不仅仅是一句民间流传的俗语,而是山西汾酒在国内广为传播的真实反映。近年,李长清先生有《饮酒思源:国酒之源“杏花村汾酒”传统酿造工艺大传播》一文,对汾酒在全国的传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晋商对白酒业发展的贡献。贵州茅台酒与山西汾酒有渊源关系。据民国年间出版的《贵州经济》记载,咸丰以前,“有山西盐商某,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曰茅台酒。”清代把这种在茅台镇用汾酒酿造方法酿制的白酒叫做“杏花茅台”酒,简称“花茅”。陕西的名酒“西凤酒”,原先也是山西人所经营,至明代万历以后山西客户陆续返籍,才由当地人开始经营这种酒,以后逐渐发展到陕西各县,有专家推测西凤酒与山西汾酒有传承关系。在河南赊店,山西商人带着汾酒的酿酒师,开设前店后厂的“永绿美”“永隆通”酒馆,酿制的“赊店汾酒”,长销不衰。明洪武年间,有山西酒商移居河南的枣集,用汾酒的酿造技术酿酒,到清代中期有很大的发展,这种酒后来改称宋河粮液。清代康熙初年,山西的汾酒进入湖北,当地按照汾酒方法酿造的酒称为“汉汾酒”。“汉汾酒”由晋商再传播到湖南湘潭以后,逐渐形成了比较大的市场,在湖南又酿出了“湘汾”。在江苏,乾隆时有太谷县商人贺氏至双沟(属江苏省泗洪县),用山西汾酒的酿造技艺,酿造出香飘十里的“双沟大曲”。辽宁《朝阳县志》记载:“直鲁人之北来者,皆事耕种不谙经营。朝境之初有商业,自晋人始。晋人悉知蒙族无贵贱,皆嗜酒。边寨所产高粱、莜麦价廉且多。俗传先有三泰号晋人烧锅,后有喇嘛庙。由是直鲁人之营商者,亦相继而起。”在西北的新疆,当地的清香型白酒“古城大曲”,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由山西汾酒的酿酒师到奇台县建烧锅,才发展成为西北边陲名酒。当时从山西引进酿酒工艺,结合汾酒的操作方法,创造了“古城大曲”的酿造工艺,这对新疆后来的白酒生产起到了重大作用。伴随着晋商的脚步,山西汾酒走向全国,奠定了今天中国白酒业的基本格局。
文/李广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