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是水稻生长的好时节。走进朔州市朔城区神头镇下西关村千亩水稻种植基地,一排排秧苗随风摇曳,尽显生机。
“在老石种植水稻之前,这块地长满了野草和芦苇,如今,绿油油的水稻让这里充满了生机。”聊天中,神头镇下西关村村民尹殿元说。
村民口中的“老石”,叫石云宝,是吉林人。他熟悉水稻种植技术,看着自家门前神头泉水越来越清澈,他冒出了种植水稻的想法。但土地盐碱得厉害,如何让庄稼在盐碱地里长大丰收,是老石碰到的最大难题。
65岁的石云宝围着盐碱地一连转了好长时间,他想在这些盐碱地上下功夫,把盐碱地变成水稻田……在石云宝看来,在神头镇下西关村种植水稻,有两个显而易见的优点:一是近年来桑干河清河行动的开展,让神头泉的泉水越来越好;二是盐碱地种出来的稻子要比普通黑土地种出来的口感好。
经过多方咨询和考证,石云宝得知,早在清代,神头泉域的农民就开始种植水稻,上世纪70年代还曾修整稻田和育植稻秧。这些都更加坚定了他种植水稻的信心。
2018年,石云宝在神头镇下西关村以每亩200元的价格租用盐碱地试种了50亩水稻。看着试种的秧苗一天天长大,由嫩绿慢慢变成深绿,最后转变为一片金黄,老石心里乐开了花。当年,老石试种的水稻亩产量达到500多公斤,而且稻米品质好,出米率高,口感佳,深受当地百姓欢迎。石云宝在盐碱地试种水稻成功,不仅填补了朔城区多年来水稻种植的空白,也为当地农业“特”“优”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昔日盐碱滩,今秋米满仓。一年的试种经验表明:在这片土地上,水稻不仅能成功种植,而且品相品质俱佳。
好田好水好味“稻”,坚定了石云宝种植水稻的信心和决心。2019年1月,石云宝创立了朔城区绿嘉绿野种植专业合作社。他结合试种经验,努力在扩大种植规模、品种筛选、育苗时间安排上下功夫。并将种植规模扩大到400亩,平均亩产量达到1000多斤,当年实现收入160多万元。
水稻连年丰产,让石云宝成了远近闻名的水稻“土专家”。他不仅让“东稻4号”“梗吉1号”等水稻品种在桑干河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让稻花香、吉宏6号等高产优质的稻米走上餐桌,走出雁门关,更让朔城区水稻走上了规模化、合作化、科学化的种植之路。
“咱这边的地碱性太大,水稻主要是抗碱,正好适应它的环境,螃蟹也是在碱水里养出来的更好吃。”石云宝说。
在水稻种植上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后,石云宝还试验养殖稻田蟹,发展“稻蟹共生”新模式。这种种植模式既替代了人工化学除草,又降低了田间虫口基数,减少了疾病的发生。蟹的粪便也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有机肥料,促进了稻米品质的提升,实现经济收益与生态环境改善双丰收。
看着石云宝的水稻种得风生水起,稻蟹生机勃勃,周边的村民也纷纷加入到种植水稻的行列中。
尹殿元是最早跟随老石种植水稻的,去年的5亩试验田喜获丰收后,他今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30亩。他说:“我们下西关村的水稻种植从无到有,从几十亩到几百亩,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植水稻,与老石一起打造千亩水稻产业,共同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我心里也高兴。”
石云宝作为绿嘉绿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他不光忙自家地里的活儿,还经常抽空给别的种植户当老师,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供应秧苗,带动周边农民一起致富。通过劳动入股的方式,合作社有20户农户参与水稻种植,提供就业岗位120个。
2020年,绿嘉绿野种植专业合作社承担了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创建项目,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760亩,并带动村民种植50多亩,收入300多万元,比种玉米效益高3倍多。今年,该合作社新整地200多亩,水稻种植规模达到1000亩。合作社还开始尝试种植旱稻,目前,旱稻已经育苗100多亩。这些都为稻谷在朔州地区的推广提供了新路径。
如今,在朔城区神头镇,阡陌纵横的田野里,绿稻、蓝天、白云共为一景,如诗如画,绿了田野,美了乡村、富了村民。
袁兆辉 丁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