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十三五”时期,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十四五”时期,锚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这个目标,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行业就业压力都比较大。但也要看到,促进就业的有利因素也在不断累积。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传统产业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智能硬件装调员、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等职业应运而生;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催生了企业合规师、公司金融顾问等新岗位;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健康照护师、整理收纳师等走进日常生活。技术进步带来社会分工精细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职业新陈代谢,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今年我省就业形势同样面临诸多压力。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省教育厅及全省各高校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当前重大政治任务,努力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多数高校线上线下两条主渠道相互结合为毕业生们开拓更大的就业空间。省教育厅充分利用教育部“24365”招聘平台,目前已组织9场线上双选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着力巩固和拓展稳就业成效,采取更多务实管用的举措,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增强人才培养对就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无论是扩大就业容量,还是提升就业质量,劳动者的技能素质能否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都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在一些领域,不是岗位需求的规模缩小了,而是劳动力供给跟不上用工需求的变化。因此,要开展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紧贴社会、产业、企业、个人发展需求,有选择性地培训市场急需的技能人才;建立高校专业人才供求预警机制,建立学科专业设置、职工培训项目与产业发展需求变化联动的机制,增强人才培养满足产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相互协作的多级培养体系。激发企业发展壮大的活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稳企业尤其是激发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活力,对于更好稳定和扩大就业尤为重要。要进一步落实保护支持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政策措施,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等,为企业扩大用工规模提供便利。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增强政策和服务的精准度。积极推进“互联网+”与劳动就业创业服务的深度融合,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劳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新技术推动形成集人才项目数据库、人才管理平台、人才服务平台、人才信息发布平台、综合研判平台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窗口;丰富信息收集手段,完善就业观察指标,利用就业统计数据深化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动的研究,提供精准化服务。
王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