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我刚满7岁,父亲就为我报了名,记不清是哪一天,父亲领着我把我送进了学校的大门。因报名学生多,课本数量有限,实际到校的学生已经超出报名人数,因此,课本发放完毕,有几名学生是没有课本的。没有领到课本的我,自感羞愧难当,心里不禁怨恨起父亲,为啥不早点报名排队领课本,没有课本我咋学习呀!“同学们,今天是咱们上学的第一天,也是第一节课,咱们先上语文课,有课本的同学把课本拿出来放到课桌正中间,让没课本的同学一起共同学习……”老师发令啦!这样才使我有了和同桌蹭看课本的机会,看着课本,闻着书本内散发出的墨香,油墨的香味飘荡着,书本上的彩图花花绿绿的,这些都令我羡慕不已。虽然有课本看了,但想到课本最终还不是自己的,自己对课本没有自主权,上完这堂课,同桌就收起了自己的课本,我的心中就有着莫名的失落与委屈。小小的我总感觉看别人的课本不自在!多少有些自卑,心里有着莫名的委屈,回到家中就跟父亲抱怨没有课本的艰难,委屈的泪水也憋不住了,连哭带抽噎。父亲边安慰边说,好啦,好啦,放心吧!再坚持一下午,明天一定让你有课本读。我本以为,第二天就有新课本了,可是,又一次让我失望至极。父亲母亲都非常地忙,都忙着在地里干农活,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到家后撂下农具急忙到商店买来了半透明的临摹纸,然后借来了邻居同学的课本。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夜里经常停电。晚上,没电了,父亲饭也顾不上吃,只见他点起煤油灯,把几大张临摹纸铺在土炕上,一阵裁剪,拿个锥子,又穿针引线,一会儿工夫,父亲为我手工装订了两个“课本”,是没有图画的两个本子。当时我们一年级主要学两门学科——语文和数学,其他思想道德等为辅。父亲把借来的课本放到临摹纸下,借助煤油灯的亮光,一页一页,一丝不苟地用钢笔开始为我临摹课本。父亲下苦功为我“复制课本”,有时我睡一觉醒来,眯着眼睛看见父亲还在煤油灯下临摹课本上的图画。白天,父亲忙完农活,每天晚上,便拖着疲劳的身躯,为我加班加点地“印制”课本,父亲知道我没有课本,唯恐我学业落后,不出几日,父亲以惊人的速度就把语文数学两本课本给我“印制”完了。当时的我不懂得理解父亲的辛劳,拿着同桌的课本和父亲临摹的“课本”一个字母,一个图画的对照,我发现,除了字母图画原模原样给复制了过来,就连标点符号,各种图标也都几乎原样给复制了。我的心里稍微有点慰籍,但还是比不上学校发的新课本,“印”的课本没有那种油墨的芳香,图画也不是彩色的而是黑白的,纸张没有课本那样硬气等等!虽然美中不足,但我不敢说一句不好,捧着父亲为我临摹的这两本特殊“课本”,我所有的不满都烟消云散。就靠着这两本特殊的课本,陪伴我读完了一年级上半学期。到了下半学期,我第一次拥有了新课本,无比珍惜。于是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年底考试,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了一个全班第三名,感恩当年,父亲为我临摹那两本奇特的小学课本!
张亮亮(襄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