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华夏大地广为流传。10月16日,“母亲河畔的中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千年古渡,观壮阔之景,感悟黄河文化、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领略水利惠民生之千秋伟业,不禁肃然起敬。
在望岳亭东侧,大禹雕像巍峨地站立着,他神情坚定,一手紧握耜。四千多年前,他疏而导之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不入,终治水成功。此后,大禹渡口风平浪静,舟楫连云,商贾不绝,各诸侯国沿水道贡赋,夏族沿通道向中原发展……故名为“大禹渡”。
大禹渡,不仅是远古大禹治水的成功之地,而且是当代群众顺应自然、引水上塬的成功杰作。“住在黄河沿,吃水比油难,滔滔水东流,干旱使人愁。”上世纪七十年代,芮城为了改变十年九旱的自然面貌和生产条件,秉承大禹治水精神,集全县之力,在茅草丛生的神柏峪,开山辟崖,运石填坡,引水上塬,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引黄高灌工程。
“大禹渡扬水工程的建成,改变了芮城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成为推动芮城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千秋功业,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大禹渡扬水服务中心枢纽站站长张波介绍,“大禹渡黄河风景游览区有各式阁亭等景观,配套的餐饮住宿及游、购、乐等服务设施完善,秀丽的生态景观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古渡风光秀。如今,大禹渡通道发达,交通便利,陇海、同浦铁路和连天公路沿黄河两岸纵贯东西;呼北公路、太风公路横接黄河南北。东有三门峡黄河大桥,西有风陵渡黄河大桥,又傍依芮灵黄河大桥。山西省旅游黄河二级公路穿景区而过,为南来北往,东来西到的旅客提供了优越的交通条件。
千年古渡,藏风得水,文化积淀、历史渊源深厚,开启了山西旅游业的南大门,是对外联结交往的窗口和前沿,在开放和建设中意义重大。千年古渡,浓缩了芮城人民砥砺奋斗的历史,凝聚着“艰苦奋斗、创新进取、务实重干、拼搏奉献”的精神,成为大禹渡供给给人们的精神食粮。
山西新闻网记者 卢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