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山西晚报社共同推出的长城精神提炼总结——“游山西·读历史”全媒体宣介活动走进忻州市偏关县、河曲县,围绕山西长城的6个核心展示园之一——老牛湾—丫角山展开,记录长城内外的美好风光,探访长城脚下的风土人情。了不起的长城因长城而名的晋北锁钥偏关县地处晋西北,北靠长城,西临黄河,境内长城纵横交错,曲折蜿蜒,山河关堡星罗棋布,是我国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之一,被誉为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偏关县长城概括起来有一个“第一”,两个“唯一”。一个“第一”:偏关县是山西省内长城里程最长的县,全县境内长城总长126公里;两个“唯一”:一是偏关县是山西省境内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唯一县份,二是偏关县是山西省内外长城交汇的唯一县份。偏关长城把群山、黄河、雄关、古堡连成一体,地势险要,气势雄大,既是古代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又在建筑艺术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实,偏关县名字的由来,也与长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偏关县是历史上有名的“外三关”之一偏头关所在地。据《偏关县志》记载:城临偏头关,以关名县。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由于其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现存关城为明洪武十三年(1390年)所建,明宣德、天顺、弘治元年、嘉靖六年、隆庆年间均有修建。“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据偏关县融媒体中心主任高永峰介绍,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的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整个城形状不规则,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有瓮城,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还在。”高永峰说,偏关城尽管四面环山,地处盆地,但随着东高西低的山势,像一只头枕塔梁山、卧于关河川的巨犀,又称“犀牛望月”城。城内主大街纵贯南北,楼房林立,商贾云集,街市一新。明清建筑古民居,青瓦房舍,各抱地势,一展古朴古香的风韵。城中央的钟鼓楼,石基砖拱,红墙青瓦,飞檐歇山顶,雄姿稳健,十分气派。古时关城内有寺庙108座,建筑宏伟。“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明山西巡抚何乔新对军事重镇偏头关给予高度评价。除了偏头关外,偏关县还有老牛湾堡、草垛山堡、老营堡等,境内长城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分布广、类型构成多、保存状况复杂等特点。长城建筑涵盖了关、隘、烽、堠、墩、台、营、寨、城、堡、楼、望台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明代“晋北锁钥”“永镇边陲”之地。富甲一方的商业集镇偏关县内,建筑规模仅次于偏关县城的第二大城堡便是老营堡,这座位于偏关城东40公里的城堡历代都是边防重镇,是明长城山西镇重要关堡。老营堡周围群山环抱,中间地势平坦,东北紧靠长城,关河绕城南西下,它北控平鲁,西衔偏头关,南接宁武关,东连雁门关,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俗有“铜偏关、铁宁武、生铁铸成老营堡”之说。史称“九塞屏藩,三关首镇”。老营堡由老营城、北帮城、南帮城三部分组成。据老营堡村书记李宇星介绍,老营城墙呈长方形,东西长500米,南北阔350米,街道为四大街八小巷。四大街为东西南北大街各一条,八小巷即东西头道、二道四条街,依序有三道、四道、五道、六道街分列东西两边,皆为横向排列,直抵城墙。城墙夯土高筑,砖石相包,犹如铁铸。此外,城墙环以垛口、射洞、望台,建有女墙、瓮城。城开东西南三门,各门皆存门额石匾两块。东门瓮城内门额石匾已风化字不可辨,瓮城外门额石匾事迹清楚,阴刻楷书“老营城”,并署有“万历六年”等字。西门瓮城内门额石匾阴刻楷书“晋北锁钥”四字。南门瓮城内门额石匾阴刻楷书“南控雁宁”四字,署“万历八年”。老营堡东南25公里的南梁上有老营一景,名为老营石笔。石笔由13层石条垒砌,总高约7米,西北正面石碑上刻有“文星拱看”四字,东南面石碑上刻有“山诲凤鳞”四字。除此之外,老营堡内主要建筑现存观音庙、四圣阁、三官庙、城隍庙、点将台。堡内还有老营守御千户所、参将署、官署、文庙、财神庙、东衙门、藏经阁、玉皇阁、大寺等遗迹。据了解,明朝时期,整个堡城内街道整洁、商铺林立,青砖碧瓦的民居鳞次栉比。街市上到处是客商,蒙族商人的皮货和胡油、牛马等在此出售,而汉族商人的铁器、铜器、棉布及其他日用品纷纷运往蒙区。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五、五月端午、六月十八,是当地的庙会,也是商品交流大会。在外长城沿线的商埠中,老营堡可称得上是富甲一方的商业集镇。内外长城在这里打了个结偏关县境内的丫角山,是偏关长城的两个“唯一”之一。这里是明代九镇长城中大同镇与山西镇的交界处,也是内长城与外长城的交汇点。丫角山也被称为柏杨岭山,主峰海拔1832.3米,是附近最高的山。外长城从朔州市平鲁区东行至偏关境内,于柏杨岭与从神池境内北进偏关的内长城交汇,形成一个“丫”状衔接点,所以柏杨岭交汇处被形象地称为“丫角山”。丫角山的几道长城跨山而过,织成一个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一处非常壮观的长城景观。据长城文保员高政清介绍,丫角山最著名的是九窑十八洞,这是一座在两山连接的山洼处巍然挺立的砖石结构空心敌楼。据了解,这座空心敌楼建于万历二十六年,是大回廊结构建筑,东西北三面墙上各有四个箭窗,南墙有两个箭窗,和许许多多长城线上的敌楼一样,上砖下石。“九窑十八洞是长城上设置功能最全的军事堡垒,既是戎边将士的住所和武器库,又是阻挡和打击敌人的军事阵地。”高政清说道。九窑十八洞顺着山势像一幅画卷一样铺在山坡上,守护着跟前的长城。站在山顶向南眺望,东来大同方向的长城从丫角墩脚下向南延伸,三道长城形似鹰爪。一道是将军会堡西至丫角山的十里边墙;一道向西沿清水河县、偏关县界抵黄河老牛湾;一道向南进入偏关县境内,由老营去往外三关。丫角山山险坡陡,出塞却为平缓之地,是明朝北部边防的重要隘口。长城与黄河在这里“握手”偏关县长城的另一个“唯一”,也是偏关最为人耳熟能详的一点:长城与黄河在偏关县相聚。老牛湾,位于偏关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处,以黄河为界,北岸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是一个鸡鸣三市的地方,这里不但是黄河进入山西的第一个村庄,更是黄河与长城第一次相见握手的地方;这里不但有保存相对完好的明代长城、古堡,还有山西境内长城上保留下来不多的空心敌楼和众多的烽火台。老牛湾三面环水,一面连山,呈牛头形状,古堡古村落耸峙在悬崖峭壁之上,古村房舍都采用当地石材垒砌而成,石碾石磨随处可见,石墙石院随形而就,因此老牛湾还有石头民俗博物馆之称。老牛湾的高台之上,建有被誉为“黄河河防长城第一堡”的老牛湾堡,守卫着长城与黄河。城堡北侧的山崖边,矗立着一座居高临下俯瞰黄河的空心砖楼,它就是老牛湾的标志望河楼。据《山西通志》载:老牛湾堡北至长城0.5公里,明成化三年(1467)总兵王玺筑墙,崇祯九年(1636)兵备卢友竹建堡。望河楼屹立在这里已经长达400多年,史料记载:望河楼夏守边而冬守河即为寇卫。夏季瞭望外敌从陆路过来,冬季河面封冻,敌人容易从冰面上来犯,如果发现敌人来袭,则用燃放狼烟的方式向上一级汇报,望河楼以此保护一方平安。老牛湾还是偏关外长城的起点,西起老牛湾,东至教儿埝村柏杨岭,至今仍然保持原有风貌。与此同时,这里也是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起点,长城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就坐落在老牛湾,文化驿站以“万里烽火尽沧桑、钢铁长城永不倒”为设计理念,整体建筑布局分为标志景观、文化体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4大区域,以“0km”标志景观石为中心,配建了长城文化体验园、中国长城地图景观、文化观景长廊、观景台、数字摄影互动平台(最美长城)、房车营地营位、主题浮雕等,可提供房车露营、游客导引分流、数字景点、导游服务等。长城脚下我的家最早在景区开起农家客栈年收入如今翻了近10倍吕庆文是土生土长的老牛湾人,以前一直在外地做生意,随着老牛湾旅游逐渐兴起,他回到了家乡。“老牛湾景区未开发之时,村民大多在外地务工或做买卖,常年在外无法照顾家里,很辛苦,赚的钱也不多,正好家乡旅游开始发展,就决定回来了。”吕庆文说道。2009年,吕庆文开始在老牛湾从事游船服务,2010年,利用其父亲留下的几间窑洞,他还开起了农家客栈。吕庆文的客栈名为“老牛湾吕老大客栈”,最初只能放两张桌子,依托几间窑洞来提供住宿。“就是做些当地家常便饭,为路途遥远的游客提供餐饮。”据吕庆文介绍,自己的客栈是老牛湾最早的一批农家客栈,当年来景区的游客还不是很多,一年下来,收入也就两三万。现如今,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生意逐渐好起来了,自己的客栈也在几年内不断扩张。“现在有30多间房,最多能容纳70多人住宿。”除此之外,吕庆文的游船生意也越做越好,他与几名老乡合伙组建了有21艘游船的船队。“每年5月到10月是老牛湾的旅游旺季,游船加客栈,一年的收入比过去翻了近10倍。”国庆假期一过,来老牛湾旅游的人就少了。“天气凉了以后,也没什么游客了,船不能总在水里泡着,更何况冬天的时候河面还会结冰。”在见到山西晚报记者时,吕庆文正忙着将自己的游船拖上岸。“现在准备进入冬歇期了,明年暖和的时候再把船放下去。”其实,像吕庆文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随着老牛湾景区发展越来越好,村民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独具特色的农家乐在老牛湾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当地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长城、古堡、古村、古庙、栈道、码头,黄河天险成就了老牛湾的雄伟,而长城古堡更为老牛湾增添了无限神韵。
山西晚报记者柴旭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