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城讯 今年9月21日(中秋节)深夜,晋城市人民医院创伤中心救治团队,完成了一场跨越中秋夜的“生死大营救”。一名高平籍工人因车间事故导致严重的腹部多发损伤,被工友立刻送至该院急诊科,生命垂危。急诊科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由心胸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肛肠外科、骨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组成的创伤中心多学科诊疗(MDT)复杂创伤救治团队迅速到位,制定了全面、科学的救治方案。当晚,伤者在完善术前检查后由绿色通道进入手术室,以副院长侯志云为“总指挥”的团队精英联手,通宵奋战,为伤者实施了长达6小时的复杂手术:联合切除胰十二指肠等6个器官,再建消化道,修补破裂的肝脏……将几乎不可能生还的伤者拉回了生死线。10月20日,经过近一个月的术后恢复,这名患者身体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喜讯连连,捷报频传。近年来,晋城市人民医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举全院之力,先后组建了晋城市脑科中心、晋城市创伤中心等一批多学科诊疗(MDT)中心,显著优化了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流程,提高了患者救治效率,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了更为及时、有效的抢救时机,打造了一条生命救治“高速路”。标志着该院的救治水平达到了一个“质”与“量”的历史飞跃。同时,患者在此得到的医疗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也得到了全新提升。
“MDT是国家近年推广的一种多学科诊疗模式,它是以患者为中心,建立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一站式、一体化诊疗流程,最快、最短、最全、最大化解决患者的全病程需求。对于一个MDT中心的各个学科来说,诊疗水平必须达到同质化、专业化,最重要就是要有成熟的人才和团队,这是MDT建设的最大难题。”晋城市人民医院院长贾龙斌介绍。
面对难题,贾龙斌和同事们从制度上着手,从根本上保障MDT建设的推进;明确管理架构与一系列相关工作机制;引进优秀人才,创新人才机制,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科室联合查房,重点推进MDT工作;提供MDT专项保障,形成“行政以临床为中心、临床以患者为中心”的高效运转模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20年10月份至今,晋城市人民医院的MDT建设已颇具成效:陆续成立了脑科MDT诊疗中心、创伤MDT诊疗中心、心脏MDT诊疗中心、体外生命支持MDT诊疗中心、门脉高压MDT诊疗中心、肺科疾病MDT诊疗中心、骨科疾病MDT诊疗中心,共7个晋城市级层面的MDT诊疗中心。7个中心全面运转以来,从去年10月份至今,该院共开展多学科会诊76例、多学科联合手术17例,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
MDT模式能够最终在晋城市人民医院落地生根,离不开省市卫生健康部门的高度重视、全院医护同仁的共同努力。心脏中心主任潘三葱博士透露,早在2004年,她到北京友谊医院进修,第一次接触到MDT,那时就已经心生向往。时隔十年后的2014年,她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慕尼黑大学教学医院研修,在那里又再次见证了MDT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强大。2017年,潘三葱参与了晋城市胸痛中心的组建,2020年成立了晋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博士工作站,随后又主导成立了晋城市心脏MDT多学科诊疗中心。至此,这一她等待和酝酿了长达17年之久的MDT梦想终于实现了。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发展,目前,心脏中心针对心脏病患者的联合会诊时间(从入院计),已经可以精准地控制在10—15分钟之内,与国际水平接近。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高危胸痛,在心脏中心医护团队的协同救治下,最快14分钟就可以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最大限度的减少坏死心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潘三葱说。
MDT模式有多强大?脑科中心副主任、救治小组组长许丽娜这样解读,“简单说,以前没有MDT的时候是患者找大夫,现在有了MDT就是大夫绕着患者转。以脑科中心一位脑梗同时合并巨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为例:他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等其他方面的疾病呢?需不需要做手术呢?需不需要开颅呢?……他会面临一系列问题,以前他得不停地换学科请大夫,来回折腾,现在就不需要了,你有什么病,该怎么治疗,怎么恢复,需要干点什么,脑科中心汇集了有十多个学科的专家,他们会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时间介入,联手讨论,精准评估,给患者拿出一站式、一体化最优整体诊疗方案。同时,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使患者在最佳救治时机得到最快速检查和救治。”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限于治疗,“康复”也已全面植入“一站式”理念。心脏外科手术一般需要一周的住院治疗,其中要经历麻醉、手术、镇痛、进食、康复运动等过程。如今在晋城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医生会与心脏外科医生一起联合查房,早期介入,为患者制定更合适的康复方案,缩短康复周期,让患者更快重回生活状态。这就是国际医学领域最热的“MDT”理念。
从诊断到评估、手术,到康复、随访等,需要多个科室来协同完成,晋城市7个MDT多学科一体化诊疗中心在晋城市人民医院的成立运行,对患者全程管理并予以最佳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对全面推进“健康晋城”战略,带动全市整体医疗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吴希莲)
[编辑: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