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太原晋祠元宵又飘香:地方小吃坚守有道谋新生

时间:2022-02-10 17:00:52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太原市晋源区一家元宵生产车间。李新锁 摄

中新网太原2月8日电 (记者 李新锁)又到元宵飘香季,坚守有道谋新生。2月8日,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多家晋祠元宵生产企业进入满负荷运转模式。从传统地方小吃到品牌特色产品,从家庭作坊生产到标准化流程制造,这颗元宵正在经历一场产业升级。

当天,在太原市晋源区长巷村,晋祠桂花元宵第五代传人韩伟的手机铃声不断,其中多数是订购元宵的。“过去一到正月,晋祠一带家家户户滚制元宵,成为当地一景。”韩伟说,因为制作工艺繁复,加之生活节奏加快,这种技艺逐渐成为少数人的坚守。

因为水资源丰富,地处太原西南的晋源区在历史上一直是稻米之乡。宋代范仲淹曾用“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描绘晋祠大米种植景象。这也奠定了晋祠桂花元宵的物质基础。

上世纪90年代,每到春节前后,晋祠周边村民必扶老携幼聚在村中石碾前磨制米面、制作元宵。“当时,很多商贩走街串巷售卖晋祠桂花元宵,‘老太原’都认这一口。”韩伟说,随着城市扩张,传统农村生活模式打破,沿街叫卖的销售景象不再。

韩伟的父亲韩福元年过七旬,作为晋祠桂花元宵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这颗元宵在他手中已翻滚了半个世纪。

太原市晋源区一家元宵生产车间。李新锁 摄

在长巷村的生产车间,韩福元仍亲力亲为,在他熟悉的味道中监督美食的诞生。“制作元宵要一泡、二淘、三晾,经过碾米、炒作、做馅、滚制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做好一颗元宵。”韩福元说,在碾米、炒制馅料等工序中,我们引进自动化生产线,但仍保留了石磨碾制、六蘸六滚等古法工艺,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

耳濡目染中,这份技艺得以自然传承。“传到我孙子韩洪杰这里,元宵制作技艺已到第六代。”韩福元说,韩洪杰幼年刚学走路时,就拿着玩具“海洋球”模仿滚制元宵。如今,他也能做得有模有样。

一颗元宵,从清末延续至今,韩家人已传承六代。在坚守传统味道的同时,晋祠桂花元宵也在提升形象、扩大辐射半径。

“今年,我们供货的线下超市增加至30余家,而且还开通了线上渠道,元宵卖到了北京、深圳、广州、杭州等地,每天销售七八万颗,产品供不应求。”韩伟说,一到过年,很多身在外地的游子就会线上订购。依托冷链物流、航空快递,晋祠桂花元宵可直达远方。

韩伟介绍,根据市场需要,我们投资建设规模化生产车间。按照节庆节点,车间可生产元宵、粽子等多种类特色产品。

“如今,元宵已突破季节性食品的限制,在婚宴、酒店餐饮等场景也有应用。”韩伟说,未来,企业将在强化品牌、提升线上渠道方面持续发力。

在当地,除了韩家人的坚守,元宵制作正逐渐形成产业。在晋源区晋祠镇索村,一座标准化元宵加工厂房内,34岁的杜鹏程和工人们一起忙着滚元宵。淋水、添面、抛馅、滚制,工人们在电动滚筒前一气呵成。

从2017年开始,杜鹏程遍访当地制作元宵的老人请教研制配料、配方,装修车间、注册商标、成立公司……当年底,杜鹏程的元宵一经推出便受到太原市民青睐,每天销售近10万颗。为解决批量储存难题,杜鹏程新建了冷库车间,并定制塑料托盘包装解决元宵长途运输易碎的难题。

“除了黑芝麻、五仁、豆沙等传统馅料及无糖馅料,我们今年还开发了巧克力、抹茶、香芋等新品。”杜鹏程说,近期各零售市场和周边商户需求旺盛,最高单日销量达20万颗。

在上述产业带动下,当地民众获益良多。每逢节日,当地制作元宵的人一家挨着一家,往来购买元宵者络绎不绝。

2017年,韩福元和晋源区制作桂花元宵的同仁协商成立了“太原市晋源区晋祠桂花元宵研究会”,以期集合产业力量,推动行业发展。(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