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众说纷纭,无可厚非的是十个人可能有九个人会为垃圾分类后带来的环境卫生改善、废弃物品的再利用竖起大拇指,因为大家已经意识到垃圾从始到终分类处理后的别样效应,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而且潜移默化地为环境卫生、生态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做一个垃圾分类的文明使者,有你、有我,还有他!
垃圾分类,关键要做到持之以恒。大家可能在朋友圈看到了“你是什么垃圾”的网络段子,是的,没错,从7月1日上海正式执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标志着一场“垃圾强制分类”大战正在上海火速拉开战线,每天来自垃圾分类管理阿姨的一句“你是什么垃圾”拷问着每一个垃圾投放者。在上海,7月1日后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拒不整改,则个人最高可罚款200元,企业单位最高罚款5万元。铁律面前人人平等,正是有了严格的监督机制,上海人民真正从理念认识提升到了实际行动的全方位变革。这就好比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闯红灯、越黄线,都要罚款一样,罚上几次就知道法律、条款的威严。规范垃圾分类行为,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强制手段集中推行,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让参与主体更加多元、更加广泛、更加自觉,真正尝到了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才能从内心深处约束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垃圾分类要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兼顾。为什么要将垃圾分类?分类以后有什么样的好处或效益?这些最起码的问题一定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讲清楚,让大家在熟识垃圾分类的前提下,将垃圾分开装、分开投。简单地说,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垃圾,一些垃圾管理较好的地区,大部分的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而更多地方的垃圾则常常被简易地露天堆放,导致映入眼帘的是不堪的景象,吸入鼻孔的是恶臭的气味,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系,影响农作物生长。从国外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城市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如,垃圾中的食品、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供热或制冷;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换言之,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就是宝贵的资源,二次生成后可充分利用,变废为宝;产生垃圾再利用,循环滚动益处多。
垃圾不是废品,是资源。其价值产生的渠道就在于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也许一开始人们都嫌分类麻烦,但是多想想其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亚于煤炭、水资源的价值,就会对垃圾分类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来吧,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多放几个垃圾桶、多撑几个垃圾袋,投放时认准“可回收”“不可回收”标识,在你的带动下,在我的行动中,垃圾分类定会像我们每天吃饭、喝水一样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