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 06月13日)
眼下正是“三夏”农忙时节,麦浪翻滚粮归仓,各地的农户都在忙着抢收。而在山西省运城市的一块麦田里,工作人员正在使用小麦单行收获机有条不紊地收割小麦;在地头,三三两两的工作人员则小心翼翼地把收获的小麦进行脱粒、称重并记录下来……这是记者近日在山西省运城市杂交小麦创新基地试验田内看到的情景。
在山西省运城市的一块麦田里,工作人员使用小麦单行收获机收割小麦(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飞航 摄
在世界三大主粮中,小麦是唯一还没有突破杂交品种大面积应用和产业化的主粮。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小麦生产国都大规模地开展杂交小麦的科研攻关。但小麦是一种特殊的6倍体植物,其遗传机理非常复杂,故研究的难度极大,至今没有顺利实现大面积推广。
研制杂交小麦的关键环节是要有合适的雄性不育系母本。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主任冯树英及其科研团队历经40多年自主创新,成功育成世界独特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这一成果2010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011年被授予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2013年5月16日,以袁隆平为组长的专家组来到运城杂交小麦创新基地现场评议。专家组认为,该研究突破传统方法,育成既能保持不育又能很好恢复育性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成功破解了杂交小麦的世界难题。
在山西省运城市杂交小麦创新基地,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主任冯树英在查看杂交小麦长势(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飞航 摄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研制成功,实现了三系杂交小麦研究关键环节的突破,获得专利之后,我们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到今年第二代‘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创制工作圆满完成,相比第一代,第二代‘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杂种优势更强,恢复性更好。”冯树英说。
“你看,第二代‘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繁育的小麦植株叶形直立向上,能够实现更好的光合作用,此外第二代的结实率更高。”冯树英指着一处麦田说。
截至目前,F型三系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项目已经通过了科技部验收,标志着F型三系杂交小麦科技攻关主要环节已经完成。
冯树英表示,下一步将大规模开展强优势小麦杂交种选育和测定,力争尽快选育出适合不同生态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抗的杂交小麦新品种,实现三系杂交小麦的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