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王菊玲刚做好馒头
②阿玲馒头店
③一袋袋馒头是要送去城里的
④⑤大山里,小山村的夜景
8月6日一早,王菊玲打开店门,加水,和面,开始平常的一天。
这是在黄岩的西部山区屿头乡,大山深处的王菊玲做了几十年的馒头。
她的店铺就是自己的家,挂着“阿玲馒头”的招牌。
谁会想到,深山里的这家馒头店,竟然会是吃货们口口相传的网红店——不要说附近的隔壁乡邻,就连城里都有人赶来买她的馒头。
6毛钱一个的馒头,她一天要卖几千个,一年收入几十万元。这名山村农妇从未想到,自己还会成为一名“网红”。
屿头乡的复兴,就像蝴蝶扇动的翅膀,让山里人变身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角。
好山好水好馒头
“来,尝一个”,王菊玲笑着,双手捧出一个硕大的竹匾,里面装着几十个馒头,呼呼冒着热气,白白胖胖。
一大早,屿头乡沙滩村的老街上,她早已经忙开了。几个亲戚在帮忙,桌子上堆放着一袋袋的馒头,“这些啊,都是要带到城里去的。”王菊玲说。
当地人要是到了屿头,亲朋好友总会让他们带几袋阿玲馒头回去。在城里,甚至还出现了假冒的。
“我们这里的水好,做的馒头也是特别甜。”王菊玲这样说。
这是事实,屿头乡没有工业,好山好水,孕育了好的食材,“连水也是甜的。”
除了水好,阿玲做馒头的技术也是杠杠的。做了三十年馒头,她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秘方”,所以,她的馒头咬起来特别蓬松。
沙滩村位于黄岩西部长潭水库上游。作为300万居民、100多万亩农田和数万家企业用水的水源地,长潭水库素有“台州大水缸”之称,地表水环境质量达Ⅰ类标准的水质。
一年在家里,守着青山绿水,她卖馒头就能卖几十万元。
生意太好了,她渐渐忙不过来,就在村里雇了几个人手帮忙。不远的布袋山景区人多了起来,阿玲的一个徒弟在那里开了家馒头店,没多久就因为年收入数十万上了新闻。
徒弟去了山上,王菊玲还是留在山下。儿子原本在哈尔滨打工,王菊玲一个电话把他召了回来。
现在,阿玲馒头火了,台州好多地方都有老顾客盯着阿玲家的馒头。王菊玲的儿子索性做起了微商,每天开车到处跑,给顾客送馒头。
但阿玲自己有个规矩,不管再忙,下午就不做了。所以,要吃她的馒头,一般都需要预订。
酒香也需人吆喝
其实,就在几年前,阿玲的生意并没有这么火爆。三十年的馒头生涯里,有二十五年,她的馒头,也就是靠乡里乡亲的捧场。
直到五年前,她把馒头店开到了老街上——因为她听说,老街要振兴了,还要开一个什么“乡村振兴学院。”
“我们离城里太远了,以前来的人少,名气也传不出去。”王菊玲说。
王菊玲确实没想到,距离山村350多公里,一个叫杨贵庆的大学教授,会对自己的馒头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2012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应邀参与黄岩西部古村落的修复,从此开启了长达8年多的融合发展之旅。原来的屿头乡,是一个空心的穷乡僻壤,老街巷、住宅和“乡公所”基本处于自然衰退和被废弃的状态。
这也是现在有些乡村的现状:旧村庄被废弃,“新村”建设堆积了许多没有文化特征、简单仿效小城镇的二、三层楼房。
而杨贵庆的改造,让这些被遗弃和衰败的村庄建筑,重新焕发了生命。但“古村落修复了,如果没有人气,过几年还是会废弃的。怎么办?”杨贵庆这样思考。
经过与同济大学的共同谋划和布局,2018年2月6日,作为国内首家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正式揭牌,沙滩村和乌岩头村分别为北校区和南校区。
没想到,这家乡村振兴学院火了,各种培训班和考察团一波接一波地来。据统计,学院自成立以来,共承接培训班和考察团477批次,接待12784人。
给王菊玲这样的村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财富。
她的店门前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顾客来买她家的馒头,有些是来上培训班的,有些则是慕名而来,“记得有一天,村里来了那么些干部一样的人,斯斯文文的,走过来问我馒头怎么卖,我说白糖的6毛一只,红糖和南瓜的1元一只。”王菊玲笑着回忆,“他们就说好,买了一些。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又来了,带着别的人,又买了一些带走了……”
就这样,这几年来,来屿头乡旅游、培训、考察的人,越来越多。人带人,口传口,王菊玲的馒头名气就传出去了——多的时候,她一天能卖五六千个馒头。
过了下午,王菊玲就不做馒头了。她和游客们一样,享受山村里的慢时光。
天黑了,亮堂的灯光与大红的灯笼亮起来,交相辉映,把老街装扮得格外美丽,深山里的夜景让人惊艳,游客们穿梭于老街,闲聊散步,茶室、酒吧里顾客盈门。王菊玲说,之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整条沙滩老街黑灯瞎火,没有一盏路灯。为解决景区夜间“留客难”的问题,当地请来专业亮化设计团队,对沙滩老街及周边景区配套的亮化进行整体规划提升。
“没想到,夜晚的古村这么美,而且感觉现在越来越繁华,我们既游得尽兴,也吃得开心。”一名游客这样说,他向王菊玲预订了一袋馒头要带回城里。
原标题:黄岩大山里出了一家网红馒头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