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七夕这一天,人间“织女”们忙着穿针引线、剪纸绣花、祈祷婚姻美满,俗的浪漫,老太原人也不例外。但在民国年间,七夕当晚,老太原城里的人们还有到各大戏院,争看“应节戏”《天河配》的习俗,呈现全民“追戏”的盛况。彼时的七夕,老太原人吃啥不讲究,可是看《天河配》就如八月十五吃月饼一样,成了过七夕的标配,痴迷“牛郎织女”故事的戏迷们,尤其把七夕夜看《天河配》当回事。如此,当晚上演《天河配》的戏院,可谓一票难求。据民国年间的报载,七夕夜,老太原城大水巷的承庆戏园,晚八时后的两层戏楼早已座无虚席,任凭跑堂伙计们喊破嗓子:“里面没座了!”戏迷们照样往戏院里涌动,但凡找到一个“立足之处”,便乐不可支。不得已,戏院只好关门罢客。进不了戏院的人不停地敲门喊叫,一副“看不了戏不罢休”的样子。在老太原城开化寺东夹巷的新化戏院,七夕当晚九时后,跑堂伙计仍在戏院门前喊着“没加座啦!”,买不到戏票的人,只好一步三回头地挪步离去。在老太原城南仓巷的山西大剧院,门上高挂“客满”的牌子,门内是热浪扑面,满座千人的剧院里超员近一半人,过道台阶上都坐满了戏迷,正赶上晋剧大师丁果仙在此反串牛郎,剧情新颖,叫好声、鼓掌声不绝于耳。七夕当晚上演的《天河配》确实比平日出彩,戏迷们自然要追戏了。各戏院上演的《天河配》版本大同小异,不仅演员阵容强大,名角云集,而且各戏班为避免“撞场”,纷纷亮出高招,在戏中各自精心设计了“摆七巧图”“莲池出浴”以及“鹊仙群舞”等场景和机关变化,有的戏班甚至在最后一场亮相时,会从“鹊桥”下放飞几十只鸟雀。有的戏班对剧本加以发挥改编,戏中串戏,反转剧情,大喜大悲,曲折动人。更有“奇葩”的戏班竟然让“真牛上台”,锣鼓一响,真牛受惊,惹得观众们哄堂大笑。七夕前,各戏院不遗余力地做广告,手段也是五花八门,有海报、剧照、霓虹灯路牌、报纸特刊等,“新奇布景、五光十色”“轻歌曼舞、仙女泉浴”等广告词语博人眼球。当年的老太原城内仅有三四家大戏院,平时不看戏的人,也多在七夕夜赶“追戏”的时髦,许多进不了戏院的人改去电影院或茶社茶园,不愿辜负了七夕的良宵美景。
彭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