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研行】晋源区描绘全面小康多彩画卷

时间:2020-09-05 12:00:41 | 来源:山西日报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太原市晋阳湖景区的庆典广场上,16万株黑心菊正在盛放,宛若一片金色的海洋。家住北阜村回迁安置小区的贺建平透过自家的玻璃窗观望景区的美景:“不仅住上了楼房,环境还这么美,这日子别提多舒心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晋源区描绘出一幅以文为魂、以水为脉、以绿为基的多彩画卷。“百村景区化”将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连成线集成片,290平方公里的土地活力迸发;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转型的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一幅新时代“晋源小康图”正在徐徐展开……

城市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从乡大城小到城乡和谐

9月2日,记者前往太原市晋源区杜里坪村。车子在山间蜿蜒而上,一条高标准农村公路从西山脚下的黄楼村一直延伸到西山之巅的杜里坪村。“‘百村景区化’连接起了城里的游客和山上的村民,原本闭塞的绿水青山也因此有了‘金山银山’的价值。”晋源区交通运输局局长郝志会说。1998年晋源区挂牌成立时,18个社区、96个村的建成区面积只有10.6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乡大城小”格局,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经过2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大力实施城市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截至2020年6月底,晋源区的城镇化率提升至67.1%,建成区面积达66.8平方公里。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晋源区“百村景区化”工程始于2018年,先后建成了一批环境优美、宜居宜游的特色村庄,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整治,村容村貌显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杜里坪村生态环境优良,植被茂盛,以种植桃、杏为主。在71岁的村民聂海燕看来,原先这个“毛驴都不能走”的地方,如今路通了,车能进出了,山货也终于可以走出大山了。“以前挑个担子到山下要走大半天,如今开上车半个小时就下去了。”村党支部书记聂二牛告诉记者,过去由于交通滞后,很多山货卖不出去。“百村景区化”工程开展以来,借助高标准的农村公路,前来观光避暑采摘的旅游大巴、自驾车可直达村口。农家乐也应运而生,搞得风生水起。这个曾经“只见日头不见人”的穷乡僻壤正在积聚更多的“人气”与“财气”。建设高品质城市,产业是硬支撑。今年以来,晋源区围绕太原城市总体规划,抓住建设全国区域中心城市的大好机遇,瞄准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三带六园”建设,全力建设创新转型先行区、文旅融合示范区、生态宜居标杆区。位于晋源区南张村北的太原传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内,即将驶往全国各地的运输车辆来往穿梭,工人们忙着装货卸货,一派繁忙的景象。公司总经理周德华介绍,太原传化公路港物流项目于2018年1月正式运营,目前,进出港货车流量3000辆/日,货物吞吐量1.2万吨/日,2019年营业额5亿余元,纳税贡献突破2000万元。今年,晋源区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22个,截至目前,共签约、开工、投产73个,预计总投资976亿元。其中,大地紫晶、长城科技、华软等新基建项目签约额达45.5亿元;花卉小镇、太原传化公路港二期等产业转型项目开工13个;云时代大数据、北方重工、立业制药等3个转型项目已完成投资7亿元,新增产值3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

治山和治水齐抓共管,打造“绿色之城”展示“生态之美”

太原西山是形胜之地、文化圣地,如今荒山、荒坡基本消除,一道道美景明珠般镶嵌于此——天龙山景区景观配套工程将绿化、彩化、财化有机结合,蜿蜒雄伟的“网红路”天龙山旅游公路建成通车后,被誉为“云端上的旅游公路”。太山龙泉寺综合服务区、景观绿化和两侧山体植被恢复全面完成,文化厚重、殿阁宏丽的仿古建筑群屹立太山之巅。风峪沟等9条沟峪天然成景、溪水潺潺,五大城郊森林公园一园一景、交相辉映。晋源区山川各半,西部山体面积大。过去由于挖煤、矿山开采等原因,山体遭到严重破坏。晋源区分类分级实施山体破坏面生态修复工程,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目前西山前山可视范围内的山体破坏面基本完成修复,荒山、荒坡基本消除。2019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8.65%,全区林地面积达20.45万亩。晋源的生态之美不只在山,还有水。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晋阳湖宛如一块碧玉镶嵌在太原南部。晋阳湖原为一电厂冷却用水,前些年由于缺乏综合管理,导致水质逐年下降,污染物大量富集。近年来,通过系统科学整治,晋阳湖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去年,晋阳湖景区一期正式开放,集观光、游乐、休闲于一体,特别是精心打造的大型实景水秀更是带给人们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晋阳湖真正实现从电厂晾水池到“城市会客厅”的华丽转身。难老泉是三晋名泉,过去几十年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和采煤损耗,晋祠泉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于1994年彻底断流。近年来,在省市大水网建设、煤炭资源整合、工厂关闭搬迁、用水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难老泉水位开始回升。监测点数据显示,原先水位距离泉口有27米,目前只剩不到2米,“晋祠流水如碧玉”的美好景象可期可待。晋源区花塔村属于难老泉泉域范围,曾经是晋祠大米的主产区。如今,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晋祠大米重获新生。花塔村的稻田公园内,流水,荷花,200亩水稻“绿波”荡漾,宛如江南美景。“如今我们村种植晋祠大米实现了育苗、插秧、收割、加工、包装全程机械化。”花塔村党支部书记何建平不无骄傲地说,“以前卖不到3元1斤的晋祠大米,现在普通的能卖到8元1斤,品质再好一些的能翻2倍—3倍。”

景区旅游和乡村旅游齐头并进,开创全域旅游新局面

素有“唐尧故地、三晋之源”美誉的晋源区是古晋阳城的所在地,是太原2500余年建城史的见证,区内拥有各类文物古迹23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晋源区在文化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创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晋源区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旅游资源优化整合,努力使“晋祠引领、四山映带、双城联璧、一湖点睛”的文旅品牌“响”起来、“亮”起来。旅游业正成为晋源区拉动经济增长、带动转型升级、实现创业创新的强劲引擎。晋源区编制了《乡村旅游专项发展规划》,重点培育赵家山村、寺底村、花塔村、晋阳堡村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形成景区旅游和乡村旅游齐头并进的全域旅游新局面。走进花塔村,村民王喜福家院墙上高高耸立的招牌“王家小院”十分醒目。去年,王喜福把家里闲置的三间空房改造一番,搞起了民宿:“我原先在外面打工,如今年纪大了就想守着家。我们村周边的蒙山、龙山、太山、太原古县城和晋阳古城遗址,以及村里别具特色的稻田公园,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我也算是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时下的蒙山景区,泉水潺潺,绿意浓浓。蒙山景区运行10年后,于2018年率先在全省完成改制任务,成立了山西蒙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完成了开化村、寺底村经营类设施和附属设施补偿收购工作,开始了市场化、专业化、公司化运营。和西山许多村庄一样,曾经的寺底村主要靠挖煤采矿为生。寺底村党支部书记郭贵忠说:“那时候开煤矿确实让环境遭了害,不仅山体破坏严重,还到处是煤面儿,地上、房上,连树叶儿上都是一层煤灰。”寺底村人意识到靠煤吃饭的老路子坚决不能再走了,开始积极探索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寺底村从山上搬下后,旧村被纳入蒙山景区,通过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这里的人们分享到了生态红利,平均每人每年能领到1.7万元。除此之外,村里还有四五十人在景区从事导游、保洁、保安等工作,有了更多的收入。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到“绿色”,寺底村打文化牌,走旅游路,蹚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我们现在是既有绿水青山,也有‘金山银山’了。”郭贵忠满足地说。

本报记者丁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