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平城区马军营乡西水磨村,有一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名气不大,游客不少。初秋的园区更是分外迷人,果树整齐排列,花香沁人心脾,十分舒适自在。“园区最大的亮点就是大棚多。占地409.8亩,现有日光温室110栋,承包给80多位租户。”9月8日上午,记者在西水磨村采访时,园区负责人王国强告诉记者,大棚都采用大棚膜和先进的环保锅炉等技术,棚内除种植花卉外,还有桃、李子、樱桃、无花果、草莓等水果和各类蔬菜。花卉苗木除了在本市销售外,还辐射到了周边的朔州和内蒙古等地,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模式,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在租户陈凤英的大棚内,盆栽的菊花、牡丹、茉莉、三角梅等争奇斗艳,暗香扑鼻。“我家以前主要种植果树和葡萄、草莓等,从去年开始租这里的大棚种植花卉。销售主要靠批发给附近的花店,也有上门收购的。平时主要是我们两口子打理花卉大棚,赶上销售旺季,也会雇两三个人帮忙。一年辛苦下来,除去租金、水电人工等成本,光花卉种植这一块儿就能收入五六万元。”陈凤英主动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走出陈凤英的大棚,不远处是一条四五百米的葡萄走廊,葡萄走廊两侧的乡愁客房、农家乐、烧烤区极具田园色彩,不时会遇见休闲观光的游客。“这儿离市区近,环境又好,我经常会带老人、孩子们来这儿休闲放松一下。”一边搀扶着母亲,一边忙着自拍的市民张女士如是向记者说。在记者准备离开园区时,见到了正为部分种植户发放《花卉和果蔬种植技术培训合格证书》的村党支部书记郑军。他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村里通过积极发展多元产业,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的收入,而且通过实施“全民培训工程”,村民都有了一技之长。他说:“每年的3至5月是花卉销售的旺季,也是雇工最多的时候,人均日工资一百多元,有力地带动了本村村民的就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园区有固定工人150多人,负责花卉的种植和养护,多是本村村民。”郑军告诉记者,除积极引导鼓励村民发展花卉种植产业外,西水磨村还招商引资,兴建了九洲钢材市场、翔龙物资市场、大同市机动车检测中心等一批企业,为村集体年均创收近200万元,并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安置了村里的大部分富余劳动力,村民全部住上了设施齐全的新房,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本报记者赵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