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着喷香的大米过油肉,伴着父母慈爱的笑脸,8月26日,半年来第一次回到阳泉的郭泽鹏吃到了今年最香的一顿饭。有困境里的坚守,更有平凡中的温暖,“逆行”武汉,这半年来的点点滴滴在此时此刻涌上心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更牵动着所有人的心绪。“我是党员,组织有号召,我必有回应。”第一时间,郭泽鹏就加入到了阳泉市疫情防控志愿者的队伍当中,成为了矿区平潭街道大院社区的志愿者。一沓登记表、一张桌子、两个塑料凳,成了郭泽鹏抗疫中的“岗位”。北风呼啸,手上皴了的口子,裂了再愈合,愈合再裂开,卡口的临时帐篷被寒风吹得歪歪扭扭,但口罩下的每一个笑容,每一声“谢谢”都在温暖着郭泽鹏的心。一连半个多月,郭泽鹏不仅坚守在卡口,更在网络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打电话、发短信,一边筹集物资发往武汉,一边联系相关部门申请支援武汉。郭泽鹏始终惦念着武汉,他知道那里更加需要人手。2月28日,阳泉市的社区防疫卡口相继撤销,郭泽鹏马不停蹄地带领着自己牵头组建的志愿者小队奔赴武汉。“怕家里人担心,我就‘骗’爸妈说去北京做志愿者。”拿着通行证,24岁的郭泽鹏,瞒着家里自驾20多个小时前往了武汉,投入了新的“战场”。“一到武汉,我们就被分配到了洪山区狮子山街的一个密切接触隔离点。”郭泽鹏回忆着当时的情形。“那时害怕吗?”记者问。“怕,说不害怕那是假的。虽然接受了比较全面的防护培训,但是面对疫情,面对一些未知的危险,心里还是挺害怕的。”稍稍皱眉,郭泽鹏似乎又在品味着当时忐忑的心情。是党员的责任心,是志愿者的奉献情,支持着郭泽鹏克服了心中恐惧。为酒店消毒、送饭测体温、搬运物资甚至是给隔离人员做心理疏导,郭泽鹏很快就投入到了志愿者的工作中。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下,郭泽鹏的衣物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遍遍被汗水浸透,每当看到隔离人员一个个离开隔离点,郭泽鹏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有一次,一个大哥解除了隔离,站在酒店外的玻璃窗前,竖着大拇指站了很久,虽然没有交流,但是大家都非常感动。”一句句发自内心的感谢,一次次点赞,给了郭泽鹏和所有人莫大的动力。不仅有来自他乡的鼓励,更有来自家乡的温暖。3月6日,郭泽鹏收到了一条短信,是阳泉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朱鑫妹发来的。“当得知有家乡的志愿者来到武汉时,我们都非常感动,也很佩服他们的勇气,就决定把自己的一些生活物资分给他们,希望他们可以顺利完成志愿服务任务,希望可以多贡献一些自己的力量。”朱鑫妹的想法也感染着身边的同事。当天傍晚,来自阳泉的两队“逆行者”在武汉见了面,火腿肠、方便面等9箱物资送到了郭泽鹏的手中,没有太多逗留,没有太久相聚,大家彼此鼓励,并相约家乡再见。3月底,隔离点的志愿工作结束了,郭泽鹏收到了志愿者补助。没有迟疑,郭泽鹏第一时间就把钱捐了出去,希望可以帮助更多在疫情中遇到困难的人。随后的日子里,无论是网络志愿者,还是帮助当地农民销售滞销农产品的活动中,都有着郭泽鹏的身影。聊及初衷,郭泽鹏讲起了儿时的回忆。一次,年幼的郭泽鹏在医院里遇到一队志愿者护工,他们手臂上志愿者的袖标吸引着郭泽鹏目光——红色的心、伸出的手、飞翔的和平鸽,简单的图案里,郭泽鹏感受到了爱的力量,看到了无私奉献的伟大。由于不满18岁,郭泽鹏加入志愿者组织的请求被回绝了,但从那时起一颗奉献为人的种子便深埋在了郭泽鹏的心中。如今,郭泽鹏已成为了山西省青年志愿者应急服务队的一员,那颗奉献为人的种子也已生根发芽。“我只是众多‘逆行者’中普通的一员,这是我该做的。”志愿服务结束了,志愿者却永远在路上,24岁的郭泽鹏感染带动着更多的人不断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当中,更用奉献为人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本报记者苏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