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英英
9年的煤矿工作,他每日穿梭在数百米深的井下巷道,重复着矿井物探和数据处理等工作,并先后获得了10多项科研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为矿井增收数千万元,他就是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窦文武。
上天难,入地更难。保障煤矿工人的安全,护航井下巷道的掘进,物探工作尤为重要。“通俗地讲,就像医生给病人做‘CT’,物探工作就是给煤矿做‘CT’。通过获取的数据,提前预测煤层构造,为回采工作做好地质保障。”谈及专业,窦文武打开了话匣子。
晋煤集团所辖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瓦斯、水、火、冲击地压等灾害严重,制约着矿井的高效安全生产。为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窦文武展开了孜孜以求的探索。
赋予勘探人员“透视眼”,穿越数百米煤层,精确找到富水区分布、“看清”煤层内部构造,确保打钻、巷道开挖就如同做手术一样精准……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在窦文武及其团队的努力下,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窦文武给记者展示了他正在研究的“回采工作面三维地质透明化建模”项目。透过模型,可以清楚地看到煤层中内部结构状况。“蓝色表示煤层中富水性比较大,黄色表示煤层中有地质构造。通过这个项目,推动了井下地质信息的数字化、可视化、精准化,为智能化开采提供了地质信息保障。”窦文武说,这项技术拓展了地下勘测研究,使地下地质特征更加精确地展示在人们眼前。
目前,该项目已在寺河等多个矿井应用,实现了对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预报,避免了采区、工作面设计失误和无效进尺,节约了大量资金。“目前,同行业只有几家在做这个项目,我们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窦文武自豪地说。
2011年9月,研究生毕业后,窦文武被安排到成庄矿井下学习。他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掌握了采煤的工序、地质构造辨识等知识。同时,窦文武深刻体会到煤矿工人的艰辛,立志要运用自己所学,为矿井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回到技术研究院后,窦文武很快融入到晋煤集团的科技研发平台中。从现场原始数据采集,到干扰识别排除,再到井上分析数据和成果解释,窦文武一丝不苟,用心审核每一份物探报告,努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科技新则物探兴。近年来,窦文武积极参与物探新技术研究、试验、应用等各项科研攻关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工作,撰写论文,获得了多项大奖。
年仅38岁的窦文武,在业内早已赫赫有名:改进的矿井TEM探测支架,获得晋煤集团科技创新“五小”成果一等奖;研发的矿井水文地质隐蔽灾害探测仪,获得国家授权专利;参与并完成的2011ZX-CC-01井井喷研究,被山西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获奖只是起步,将专利、成果、项目运用到井下物探工作中,解决物探实际难题才是关键与重点。”窦文武敦促自己加倍努力,不断取得新的更高的科技成果。
2014年,晋煤集团引进了德国DMT公司槽波地震探测仪。窦文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带队持续试验,最终通过多次试验掌握了槽波地震探测仪的施工工艺及现场问题应急处理技能,为后期顺利开展槽波探测奠定了基础。这一技术的掌握解决了晋煤集团超长工作面构造无法探测和坑透技术纵向分辨率不清的难题,并先后在成庄、寺河、赵庄等矿井加以运用,为矿井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无效钻探,共计降低800余万元费用。
在同事眼中,窦文武是一个少年老成之人,与同事交流过程中,不是谈技术,就是谈体会,总是给人一种不合“时宜”的感觉。他不仅是领导树立的工作标杆人物,还是同事的思想导师,为他们开导思想、排解压力。“从窦工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技能,他对科研执着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技术员谭菁说。
从2011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周末除了单位,好像没有更好的地方适合他,最终单位搬了三个地方,窦文武也搬了三次家,目的是便于工作。窦文武的生活中好像只有工作,并且从未厌倦过。老家武乡是晋城到太原必经之路,窦文武经常到太原出差,每次路过武乡时,因为放不下手中的工作,很少回家看看父母,为此他感到亏欠家人很多。
“窦工程师刻苦钻研、爱岗敬业,得到了集团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评。”该院党工部部长崔完亮说,近几年,晋煤集团没有发生较大的井下地质涉险事故,安全效益逐年攀升,这枚军功章包含着窦文武和他同事们的大量心血。
一流的心性方能锻造一流的技艺,一流的技艺方可成就一流的事业。近年来,窦文武先后获得“省属企业青年科技标兵”“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虽然如此,窦文武并没有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未来矿井物探准确率能达到多少?下一步物探新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窦文武将继续“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