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精准控“压”科学抗“压”

时间:2020-10-29 08:00:47 | 来源:山西日报

今年10月8日是第23个“全国高血压日”。高血压是全球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每年有1040万人死于高血压。调查显示,我国有2.45亿高血压患者,近十年来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较前有大幅提高,但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高血压防治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近段时间以来,省内多所医院举办了“高血压宣传月”大型义诊及健康宣教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推动社会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

切实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10月9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门诊二楼大厅,举办了主题为“18岁以上知晓血压”“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的大型义诊及健康宣教活动。医院副院长韩清华教授及心血管内科、高血压病房等科室医护人员共30余人参加活动,发放高血压健康教育资料,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指导心血管相关疾病合理用药及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健康宣教,手把手教授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活动现场,前来咨询的群众络绎不绝,韩清华教授带领心血管内科刘达瑾、段丽琴、田晶、王泽慧等10余名心血管专家为广大患者免费测量血压,耐心讲解高血压的危害及自我保健知识,指导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根据患者血压及服药情况在饮食、情绪、运动、生活、药物等方面给出建议,倡导改善生活方式和科学合理用药。韩清华介绍,高血压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目前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仍在逐年递增,长期血压增高会导致心、脑、肾、眼底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公众的保健意识,切实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韩清华说。专家指出,目前,我国还存在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较低的问题。为减少心脑血管事件,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健康中国行动》明确指出,到2022年和2030年,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目标值为55%和65%;高血压规范管理率分别为60%和70%。这也为我国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指明了方向,发挥健康政策在高血压防控工作中的导向作用,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生活方式指导,实现高血压患者的全程管理。防控高血压需要向患者更多地普及相关知识提升知晓率,并且加强患者用药依从性,从而使得治疗率、控制率上升。

高血压的运动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

近段时间以来,在多所三甲医院,加大了对高血压的科普知识的宣传,“战胜无声杀手高血压”“冬季血压早达标,远离心脑血管疾病”等的科普讲座,也吸引了公众的目光,人们正在不断增强健康血压的观念和自我保健的意识,特别是高血压的运动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少人一旦患上高血压,往往习惯于各类抗高血压药的治疗,从而忽略了高血压的运动治疗。有些人甚至还认为患上高血压以后就不能再运动了,但有研究证明,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可能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都有益,坚持半年或半年以上,可使血压下降5mmHg-7mmHg。运动有助于降压,很多患者“动”了起来,运动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对此,山西白求恩医院综合医疗科主任医师王蕾表示,高血压患者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步行、太极拳是较好的全身性肢体运动,其简单方便,动作轻柔,尤其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运动确实有很好的降压疗效。”王蕾介绍,运动时肌肉的收缩及舒张会刺激血管和神经,促进血液的循环,降低血流阻力,起到降低血管压力的作用。运动之后,收缩压可降10mmHg左右,舒张压可降6mmHg左右。王蕾提醒,高血压病患者在采取步行的方式进行运动时更要注意:步速要以中速为宜,行走时上身要挺直,否则会压迫胸部,影响心脏功能。走路时要充分利用足弓的缓冲作用,要前脚掌着地,不要后脚跟先落地,因为这样会使大脑处于不停地振动,容易引起一过性头晕。

科学运动是调节血压的有效手段

专家介绍,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选择动作轻松灵活、舒展大方、不用刚劲、没有劈叉跳跃等高难度动作的太极拳,同时要控制好运动量,不能过度劳累。游泳、骑行、登山、球类运动等同样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心血管反射功能差,极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在运动时应避免选择体位变动较大的运动。跳绳、滑雪、深蹲等运动都不合适。”王蕾说。对于运动时间及强度的把控问题,王蕾介绍,早上6:00-10:00血压会达到一个较大的数值,而且清晨也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所以清晨不是运动的最佳时间,建议选择傍晚或晚上进行锻炼比较合适。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选择低、中等强度的训练,以心率加快、微微出汗、稍有累感为宜,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是调节血压的有效手段,维持理想血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年高血压患者往往会有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所以在运动前一定要全面综合的评估自身情况,特别是高风险人群,如急进性高血压病患者、重症高血压或高血压危象患者、合并严重靶器官损害的患者,更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恰当的运动方式,避免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王蕾提醒。

本报记者秦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