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代表聚焦】坚持扩大内需 主动融入双循环

时间:2021-01-23 14:00:15 | 来源:山西日报

——省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我省将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回暖升级、推动外贸增量提质。连日来,“扩大内需”成了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代表们认为,这一重要举措既贯彻中央要求,也契合山西实际,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抓好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从我省发展来看,我认为扩大投资有机遇、促进消费有潜力、坚定发展有信心。要想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必须靠一个个项目支撑和一个个产业发展。”省人大代表、华晋晨光科技贸易公司负责人申晨芳说,以长治市为例,要始终坚持项目为王,以重点项目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六新”项目,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坚持项目为王,聚焦“六新”突破、“两新一重”等领域,深入推进转型项目建设。并从加快推进新基建,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作了部署。申晨芳表示,“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两新一重’的支持力度,山西在这方面更应抢抓机遇,占领先机。我省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还比较落后,必须抓住这一轮扩大内需机遇,加快规划建设一批高速、高铁、机场、水利等方面的重大基础设施,补齐短板。”

“要拓展投资空间,加快能源设施、交通水利、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建设,提升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带动消费空间拓展,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省人大代表、山西新聚星锅炉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二平表示,应紧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加大“六新”战略和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深挖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回暖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从提振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拓展县乡消费等方面对我省促进消费回暖升级作了安排。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这是我们今后做好各项工作的切入点。”任二平表示,“要全面促进消费,站位新发展阶段,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服务民生为导向,培育多元化消费形式、多方位消费主体、多层次消费活动,促进人民群众就业更加灵活,消费更加红火。”

“促进消费要充分挖掘四方面潜力。”申晨芳认为,一是城市消费升级潜力,要引导、支持城镇居民改善型住房、家电家具升级换代消费等。二是农村消费潜力,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较快,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提高商品质量,提升农村消费档次,特别要满足返乡农民建房、投资等。三是网上消费潜力,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培育网络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带动网络消费快速增长。四是健康消费潜力,特别是老龄化的加快,人们对健康消费的需要越来越大,应该盯紧这方面的需求。

省人大代表、忻州市工商联主席黄卫东表示:“创新发展流通,促进消费增长。作为新时代的民营企业家,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提升转型意识与转型能力,主动适应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民营企业要根据比较优势找到自身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准确定位。一方面,聚焦于科技创新、个性化需求、物流体系、数字经济等新兴重要领域。另一方面,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上的供给能力。发挥好民营企业在实现精准供给、提供精细服务、达成精致要求、应对多变市场方面的独特优势。”

重视外需拓展,推动外贸增量提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培育外贸主体。打造一批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外贸企业集聚区。扎实推进太原、大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做好二手车出口试点工作。加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进口力度。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省多措并举支持外贸企业保履约保订单保市场,对外贸易加快回升。加快培育外贸主体,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引导企业线上线下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组织参加进博会、服贸会等国际性展会。建立重大外资项目跟踪调度机制,围绕外资负面清单23个新开放领域推动产业开放。对外经济合作有序推进,开放平台发展质量提升。今年,我省正在积极实施对外贸易增量提质行动计划。

任二平表示:“忻州要以打造三大开放门户为牵引,提升对外开放能级,完善提升忻州海关、山西永旺国际物流园区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功能。发挥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作用,推动小杂粮走向国际大市场。依托开发区平台载体,积极承接外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吸引国外招商引资产业项目向开发区集聚。”

要重视外需拓展,练好企业发展内功,勇于开拓国际市场。黄卫东认为,民营企业要从深度融入国内外产业链高水平建设和市场新需求满足的角度考虑自身发展战略,要在“以内促外、内外联动”的大背景下考虑内外发展布局。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支撑和管理效能提升。塑造学习型企业,建立创新投入和人才激励的长效机制,完善企业内部治理体系。面对新的市场需求和市场条件要主动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

本报记者闫杰 李家鸣 郑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