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搬出大山天地宽

时间:2021-02-03 18:00:39 | 来源:太行日报

□吴艳斐

“现在出门就有公交,买东西比以前方便多了。”临近春节,家住陵川县扶贫移民小区的李春富吃过午饭,便与自己的外孙乘坐公交车前往县城采购春联、食材、日常用品……

今年69岁的李春富原先住在大山深处的潞城镇秋子掌村,家里的3间土坯房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承包的土地也撂了荒。“从村里到县城有近20公里的山路,出行非常不方便,加之家里的条件也不好,原先儿孙们很少回家过年。”李春富深有感触地说。

李春富家的好日子开始于2017年。那一年,政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李春富一家被识别为易地扶贫搬迁户,享受到7.5万元的搬迁补贴,全家3口人搬到了离县城不远的沙上头扶贫移民小区。家里接了暖气,做饭有了天然气,不用砍材,不怕挨冻。谈及现在的生活,李春富满脸笑容,“一家人都在一起过年,心里面很高兴。”

李春富居住的沙上头扶贫移民小区共安置有592户2308人,是陵川县最大的扶贫移民集中安置点,也是距离县城最近的集中安置点。2017年,陵川县超前谋划,修建了连通县城与安置点之间的棋山南路与文峰街。2019年,随着两条道路的建成通车,沙上头扶贫移民小区正式成为陵川县城建成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帮助改造了村内的水、电、路、气、网,扩建了幼儿园、小学,搬迁群众也随之成为了城里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沙上头扶贫移民小区是陵川县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陵川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有效的脱贫措施,本着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原则,对有发展能力、有进入城镇意愿的搬迁户,采取超常规举措,通过建设住宅小区、回购商品房等方式对贫困户进行了集中安置;对于故土难离、能力不足和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五保户、“三无”人员,则采取就近建设小型特困户安置点和特困移民敬老院的方式,让贫困群众实现了零自筹搬迁入住。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发展能力较强的搬迁对象,进行多渠道的自主分散搬迁,形成了以集中安置小区为核心、分散自主安置为补充、特困兜底安置为底线的易地扶贫搬迁大格局。目前,陵川县共建成集中安置小区6个,小型安置点16个,特困移民敬老院2个,19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711口贫困群众通过搬迁走出了大山。

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能致富才是目的。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陵川县在各移民安置点周围引进生产企业、增设扶贫车间,多举措帮助贫困户增收。

“包饺子对女人来说就是手边活儿,也不需要什么技术,来了就能上手。”这几天,从古郊乡古郊村搬迁至沙上头扶贫移民小区的郎亚兰在门口的益之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上了班,每个月下来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

与郎亚兰一样,从礼义镇梁泉村搬迁而来的黄桂梅也凭借着自己的裁缝手艺,在刚刚入驻家门口扶贫“双创”产业园的鸿恺服饰有限公司上了班、就了业。“每做一件衣服就有一件衣服的工钱,我只要勤快点,就能过上好日子。”黄桂梅信心满满地说。

陵川县扶贫开发中心副主任秦鹏飞介绍说,为了进一步解决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该县在沙上头扶贫移民小区周边引进了益之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豹犊沟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并派驻驻点工作队,设立了就业服务站、公益事业服务站。同时,投资4000多万元,在沙上头扶贫移民小区对面建成了扶贫“双创”产业园区。“我们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了6家劳动密集型、生态友好型企业入驻,为搬迁群众提供了600多个就业岗位。”

在后山扶贫移民小区,县有关部门经反复调研和实地考察后,利用扶贫资金,在当地建起了生产足球、橄榄球等球类用品的扶贫车间,带动近60名搬迁群众每月增收2000元左右;阳光扶贫移民小区和东壁扶贫移民小区内也已建起扶贫车间,贫困户不仅可以到扶贫车间打工,还能把厂里的活带回家里做,这种方式吸纳了近50名搬迁群众就业增收,为贫困户开辟了“送岗上门、就近就业”的脱贫增收新途径;在石字岭扶贫移民小区,陵川县在石字岭村内的晋城天成科创有限公司设立了扶贫车间,让搬迁群众变身产业工人……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该县又先后出台了《陵川县关于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吸纳就业扶持工作推进安置点适龄健康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产业培育和就业扶持等后续扶持工作,通过一揽子帮扶政策,让具有就业能力、具备就业条件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全部就业。

截至2020年底,陵川县已在各移民安置点周边引进了33家企业,在健康适龄劳动力相对多的7个集中安置点建成23个就业扶贫车间。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按照“一户一公岗”的原则,开发卫生保洁、治安巡逻、护林防火等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697个,实现了就业全覆盖,真正让一大批居住条件偏远、生存条件差、扶贫成本高的贫困户告别了深山、挪出了穷窝、走向了小康生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