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运城市万荣县阎景村的李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有着近二百年历史的李家大院,以一种宠辱不惊、磅礴恢宏的气度,彰显着独有的风韵;以古朴多样的建筑风格、开放思变的兴家理念,让人们得以触摸、感受一个以耕读传家,深受中国传统儒学理学中仁义思想熏陶的家族,从中体会以善兴家、以德传家的现实意义。“李家大院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俯瞰全貌,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徽式建筑错落有致,欧式风格造型挺秀,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堪称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导游王豆带着记者边走边介绍。据资料记载,明末年间李家第八代的李永山从陕西省韩城市相里堡村迁居至万荣县阎景村。经过几代人艰苦创业,第十三代李文炳开始弃农经商,组织马帮驮运土布跑“三边”。到第十四代“敬”字辈,李家的商号已经遍及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湖北、河南、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共100多个商铺,总资产达数百万银元。来到李家大院最具盛名的砖雕善字影壁前,365个“善”字,由正草隶篆四种书法砖雕而成。“经专家考证,李家大院的百善影壁是全国唯一的一个,非常珍贵。”王豆还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光绪三年河东大旱,田里颗粒无收,李家决定倾囊解救周围13个县的灾民。于是,李家所在的阎景村就成为河东民间赈灾救助的中心,大批银元和粮食调往各地,络绎不绝的灾民前来李家开设的赈灾点吃饭。这一善举,令‘李善人’的声名不胫而走,传遍了河东大地。或许从那时起,李家院落屋檐下的灯笼就标上了大大的‘善’字。”多少年来,李氏家族善行数十代不间断,他们对孤独老残体恤关照,对周边乡民仁义为怀,并总结出“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二十字家训,世代相传。正如大院里那副“义德永炳三生路高山仰止,慈善常开两扇门大道景行”的对联一样,善和“善文化”,是李家大院所承袭的晋商文化的内核与灵魂。而在承袭与弘扬“善文化”上,第十五代李道行又增添了新的元素,他留学英国,回国后不仅以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织布,将家族事业推向鼎盛,还娶回了一个英国妻子麦氏。一经楼是李道行为他的英国妻子建造的,凭崖而建的“一”字排楼阁,又称“藏书楼”。它的门和窗大部分为尖形和拱形,呈现典型的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与中国北方传统厚重阴暗四合院迥然不同,通风采光,宽敞明亮,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初春时节,来自西安的游客刘辉边看边感叹:“李家大院所承载的‘善文化’历久弥新,正如院里对联上写的那样,‘善本商家气象仁风习习还播雨,信为历代荣光德业煌煌总励人’。我们生意人就是要诚实守信,才能做大做强。”除了感受“善文化”,李家大院还有46组不同图案的花雕墙,每组图案自成一体,朴素典雅,美观大方;有一米多厚的夹层墙“保险柜”,不仅可以用来存放贵重物品,还可以藏人躲难;有六道机关的防盗门,进门三道关,出门三道关,既有明锁,又有左回右拨的暗密码;有雕刻细腻、工艺精湛的7层木雕门楼,体现福寿双全、多子多福、福禄寿喜、书香门第、衣锦还乡、耕读传家、五谷丰登等吉祥含义。“作为晋商宅院的典型代表,首先,它是保护、展示、研究晋南古民居建筑的活化石,生动反映了清代至民国时期晋商的乡土生活,是非常珍贵的历史遗存。”李家大院景区主任李虎介绍说,“其次,它是研究、展示晋商发家、发展的活字典。李氏家族以传统农业聚集资本,进而转入商业领域,并成功进入近代工业领域,转化为民族资本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家族经济发展的三跨越,这在同一时期并不多见。第三,它是研究、展示慈善文化、民俗文化、晋商文化的活教材,给千秋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报记者王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