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垣曲地名传闻采撷

时间:2021-04-16 08:00:40 | 来源:山西日报

地名如同人名,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取义和缘由,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元素。比如山西以位处太行山之西而取名,又以曾是春秋晋国的封地而简称,而垣曲则以群山环绕如垣、大河九曲在南的地理形态而得名。垣曲很古老,历史悠长久远,文化底蕴深厚。专家考证这里曾经是迄今所知人类最古老的远祖世纪曙猿生活过的地方,留有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遗迹,又传为史前五帝之一虞舜的出生发祥之地。这里众多地名背后不乏美丽的传说,都有久远的轶闻传奇,丰富多彩的地名文化无不意蕴久远。舜王坪,地处垣曲县东北方向,是历山最高峰,也是晋南地区最高的山峰,因舜耕历山的传说发生在此而得名。舜的故乡在垣曲,当地人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且有诸多遗迹遗址和文字佐证。谓之舜生诸冯,后迁负夏,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舜王坪上有一座舜帝庙,供奉着舜帝和他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是先人为纪念舜耕历山而建,还有清代垣曲知县薛元钊撰写的碑文。舜帝庙对面有一条沟,传说是舜耕历山留下的犁沟。坪上只生草,不长树,传说是舜耕地时嫌树碍事,大手抹过即不再长树,四周崖边的树怎么长也高不过舜王坪。舜最打动人心的故事是他的仁慈和孝道。他耕地敲打簸箕却不打耕牛,对乡邻礼义仁让交为朋友,倡导“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之教,开创了中华道德文明的先河。他治国选贤任能,惩恶扬善,礼贤下士,被奉为“华夏根祖”,美誉为“尧天舜日”。今英言镇的英言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纪念抗日烈士段英言而改的村名,之前一直所称圣佛头村,其实应称“圣回头村”。原是当地人将“回”字念转了音,以讹传讹,日久叫成了圣佛头村。圣佛头村名,源自于一个有趣的传说。一日,孔夫子周游至荆山脚下,路遇3个小儿在路上垒城做戏。车夫叫孩子们避车让道,一小儿曰:“昔闻圣人有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只闻车避城,岂闻城避车?”夫子即下车与小儿攀话:“汝年尚少,知事甚多。可知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一小儿曰:“土山无石,井水无鱼,泥牛无犊,木马无驹,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夫子曰:“善哉。愿与汝同游天下,可否?”小儿曰:“吾不游也。吾有严父,当须侍之;吾有慈母,当须养之;吾有长兄,当须顺之;吾有小弟,当须教之,所以不得随游也。”夫子曰:“善哉,善哉。吾车中有双陆局(古时一种博棋),共汝博戏如何?”小儿答曰:“天子好博,风雨无期;诸侯好博,国事不治;吏人好博,文案积迟;农夫好博,耕耘失时;学子好博,忘读诗书;小儿好博,笞挞及之。此无益之事,吾不学也。”夫子又问曰:“汝知天地之纲纪、阴阳之终始?风从何来?雨从何起?云从何出?雾从何至?天地相去几千万里?”小儿对答曰:“九九八十一是天地之纲纪,八九七十二是阴阳之终始。风出苍梧,雨生高处,云出于天,雾由地至。天地相去万万里也,东南西北皆有等尔。”夫子再问曰:“汝言父母、夫妇何为至亲?”小儿曰:“父母至亲。”夫子曰:“夫妇生同床枕,死同棺椁,恩爱极致,岂不亲乎?”小儿对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人之有母如树之有根,人之有妇如车之有轮。车破更造,必得其新,妇死更娶,必得其淑。一树死,百枝枯。一母死,众子孤。三窗六牖不如一户之光,众星朗朗不如一月独明。父母之恩,岂可妄哉!将妇比母,岂不逆乎?”夫子叹曰:“善哉!善哉!”小儿问曰:“适来问讫,一一答之。敢来问之,请君答之。”夫子曰:“来而不往非礼也,小子请问。”小儿曰:“鸭鹅何以能浮?鸿雁何以能鸣?松柏何以冬夏常青?”夫子笑曰:“鸭鹅能浮皆为脚蹼方,鸿雁能鸣皆为咽颈长,松柏冬夏常青皆为心中刚。”小儿曰:“不然也。鱼鳖能浮,岂缘脚蹼方?蛤蟆能鸣,岂缘咽颈长?长竹冬夏常青,岂缘心中刚?”夫子一时无答,愧然叹曰:“吾知后生之实可畏也。”遂命车夫回车而归。由此,“圣回头”的故事后来就演变作村子的名字。故事真假,无人细究,3个小儿的聪慧,却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村人们也因之引以为傲。皋落地名历史久远,它与最早居住在此地的先民有关。许多地名因历史原因几经变化,但皋落却一直沿用至今。传说最早居住此地的先民,被称作“东夷”原始氏族部落人,部落酋长和首领叫皋陶,是舜帝时代中央九大朝臣的“士”,专管刑律。他精明强干,执法严明,辅佐舜帝治世有方,名扬天下,被后世敬为“狱神”。他的部落和后裔,以皋为姓,以居为落,即皋氏部落族群,所居之地一带也以此称呼作为地名,即今之皋落。历经岁月更替和时代变迁,被称作“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众多氏族部落相互交合杂居,同化变异,到了春秋时代,皋落氏族部落已经同化为赤狄的别种,因在晋国都城曲沃的东山(中条山)之侧,故称东山皋落赤狄氏,成为晋国东邻的一个方国。在晋国成为春秋霸主后,于“闵公二年,晋侯(献公)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被灭而并入晋国版图,成为南北通行、联系东方诸国的官道,晋侯称其为“东山重镇”,并成为皋落这一地名的别称。在王茅镇临近小浪底库区不远的原上,有两个同称亳城的姊妹村庄。因共同坐落在亳清河畔,其间相隔三五里,按河的流向就有了上下亳城之分。同叫亳城,则与商朝汤王的历史传说有关。汤王原是一个部落的酋长,他的部落叫商。公元前十九世纪,商汤联合有莘部落的酋长伊尹灭了夏桀,建立商朝,号称成汤,意谓救苦救难的帝王。最初的都城就是多年来屯兵誓众、起兵伐桀的起源之地,即上下亳城背后广袤平坦的原上地带,古称亳原。亳原方圆千亩,作为都城,自应有宫殿,有街坊,有城池,有关防。据当地人说,今天的官道北就是当年的北关,岳堰就是当年的西关,西沟就是当年的东关,而南关就是今天的亳城。《韵府》有载:“垣曲有亳原,汤尝誓众于此。”《广舆记》云:“垣曲有汤誓地,周围百四十余步,至今民不敢耕其地,古碑尚在,刊书‘殷商烈祖成汤圣王居亳故都’。”当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有言:“汤建都西亳,就在垣曲。”20世纪50年代,当地百姓曾经从土层中挖出许多古代兵器的铜箭头。如今,真实存在的古亳城城墙残存和遗址还清晰可见,镌刻“殷商烈祖成汤圣王居亳故都”的残碑由当地百姓虔诚地供奉在亳原新盖的碑亭里。古代帝王建都,讲究风水龙脉。亳清河水从亳原城南面缓缓流过。亳原城背后东北方向是蜿蜒十余里的大岭,仿佛一条巨龙逶迤盘桓,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尽头突起的岭头有如龙头的样子,极具龙脉的气象。加之此地又是屯兵誓众之地,于此建都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称名为“亳”,则是汤王宰相伊尹的主意。伊尹说“亳”的上半部代表都城建筑高于天下,下半部代表有根有秆有穗的农作物,表示对农耕的崇尚,正合商民的意愿。汤王采纳伊尹的建议,定“亳”为都城名。在当地民众口中,流传很多成汤的故事,诸如“亳亭纳凉”“白水泉清”“桑林祈雨”“汤王伐葛”“汤门除奸”等。史有所记,民有所传,亳城旧事当非只是传说而已,上、下亳城的村名来源也自然是言之可信了。地名文化,确为有趣而有意义的文化现象,每个地名背后的传说和故事无不反映着民众的情感、心愿和价值取向。它作为乡土文化、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使我们从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

王端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