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场
刘家民宅
进入五月,夜色里的南大街,人流如织。美食摊位上腾起的烟火气儿,和着不断泛起的叫卖声、欢笑声,带你走进热闹的市井生活。南大街东边约0.2平方公里的地方,属于城区东街街道办事处南大街社区。老城更新与保护、老旧小区改造、“百村百院”康养产业的不断发展,让这个历经沧桑的老社区重新焕发出新的风采。
路宽了,灯亮了
美起来的南大街
35岁的连伟,会在加班结束后去南大街吃顿夜宵。相比其他市民的走马观花,从小在这里长大的他总会有意无意地去望一望自家老房子的方向。“我家的门牌号是585号,在观巷与东大街的交叉口。”
那是一个砖混结构的北方四合院,是他的爷爷在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主体三层,青砖灰瓦。坐北朝南的小院子,四通八达的小巷子,是他长大后最想念的地方。
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这个身处老城拥有1246户、3406口人、13条背街小巷、两个学校、300余个小型个体商业服务门店的社区成为拥堵、破旧、落后的代名词。
2018年,一项涉及东西大街改造、南大街立面改造以及近百余户居民及单位的征补拆迁的老城更新与保护工程开始动工。
改造工程开始后,拆迁成为最棘手的工作。故土难离的老城居民谁也舍不得离开这块寸土寸金的地方。南大街社区党支部书记施越峰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入了“白+黑”“5+2”的工作模式。劝说一户接着一户,解释一轮连着一轮。最终,这项11000平方米的拆迁任务圆满完成。
连伟家成了首批动迁的住户。正式拆除前一天的晚上,连伟最后回到老院子看来一眼,“舍不得,但是我们知道应该这样做。”
几个月后,在连伟眼里,自己长大的地方变了模样:曾经拥堵狭仄的东大街变得宽阔平坦,配合修缮一新的路边建筑,路畅景美。青石铺地的南大街一改杂乱不堪的原貌,变的古风古韵,美如画廊。入夜后的亮化灯光,照映在街道两边“修旧如旧”的青砖灰瓦建筑,更是无与伦比。
人多了,店大了
火起来的朝阳市场
南大街东侧,有一条170米的小巷,由于是通往原晋城文庙的必经之路,被取名为文庙巷。在老晋城人眼中,这里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朝阳市场。
改革开放初期,这里成为小商贩无比青睐的黄金地段。那时,个别小商贩不敢在南大街光明正大的摆摊设点,就悄悄在这个不起眼却连接南大街和观巷的小巷子开始了他们的经商生涯。
萍萍元宵的店主刘红梅就是他们中的一员。1990年,借钱盖房的她为了早日还债,接过了婆婆创立的元宵摊。凭借着“第一天就赚了40元”的刺激,刘红梅开创了晋城元宵的第一个品牌。
那些年的早上,刘红梅总会拉着装满板凳锅碗的平板车来到朝阳市场,放凳摆桌、起锅开火,煮一碗亲手制作的元宵,配一根五毛钱的油条,吃过独属于元宵摊主的早饭后,开始一天的买卖。
在她的眼中,混乱、嘈杂的朝阳市场是那样繁华。从露天小摊到门面板房,刘红梅的元宵店一开就是近三十年,直到接到动迁整治的通知。
2019年,南大街社区决定根治这块破坏老城历史文化风貌的顽疾。可是,这块顽疾在商贩眼中却是生财积金的宝地,根治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南大街社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和突击分队的攻坚作用,配合“城区市场监督管理为商户搬迁找房子,保证搬迁不误赚钱”的创新举措,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现如今,经过统一规划、整治一新的文庙巷基础设施完善,店面整齐划一,以小吃文化为主打的特色定位,正在不断延伸南大街的人气,入驻文庙巷的26家商户,主要以特色小吃为主:大米过油肉、花菜饸饹等晋城人舌尖上的美味重现了朝阳市场的红火。
萍萍元宵又搬回到了朝阳市场,“忘不了老顾客”的刘红梅还是会每天早上5点起床,磨面、和馅、滚元宵。在她装修一新、经营面积翻倍的元宵店里,迎接着越来越多的食客。
搬走了,重修了
南大街也要做康养
为了做好“百村百院”工作,打造城区的康养产业。城区以“老院落修缮认养”为抓手,鼓励引导社会资本通过修缮再利用等形式,让古院落“活”起来。
位于文庙巷的刘家民宅成为南大街社区开展这项工作的重点。
据考证,刘家民宅的前身是明代官宦苗焕、苗胙土的老宅,清同治九年,为三盛成东家刘敬林所购。院子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布局严谨、工艺精湛、错落有致。
2020年5月,山西华洋工贸集团入场修缮,经过8个月的努力,修缮保护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刘家民宅褪去了岁月斑驳,重换昔日光彩。“刘家民宅结合老城传统文化特点,打造博物馆、非遗体验区、书舍、剧场、民宿等设施,这里将是集文化演艺,非遗体验,民俗旅游等为一体的文化综合性的康养小院。”施越峰介绍。
为进一步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幸福指数,去年,南大街社区将辖区内的9条街巷集中进行了管线改造、路面改造、给水、雨污水、燃气、供热、电缆排管、道路照明、绿化等一系列配套施工。今年,南大街社区第二批小区改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改造结束后,我们南大街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将会得到极大改善,幸福感指数也会越来越高。”施越峰高兴地说。
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南大街社区的脚下承载着晋城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没有更新,城市就少了生机和活力;没有保护,城市就缺了底蕴和根基。南大街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社区基础设施改造,可以让市民过得更好,康养产业发展,可以让社区走得更远。
文/记者 曹毅
图/记者 张文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