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我们的节日】童年的端午节

时间:2021-06-10 22:00:22 | 来源:太行日报

◇祁素芳

故乡鲁村的端午节,习俗和很多地方一样,门上插艾枝、戴花绳、抹雄黄、挂香包、煮粽子、炸油条。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流传的习俗被人们简约化,渐渐遗忘。

在我的记忆中,童年的端午节是热闹的。一进五月,奶奶转动她的拔旋给我们姐弟俩拔花绳。拔旋是一个木头疙瘩做成的拧合绳的工具,木疙瘩两头粗,中间细,正中心穿过一根带弯钩的铁条。奶奶和母亲就是用这个拔旋捻出纳鞋底的麻绳。花绳是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的丝线拧成的绳子,鲜艳亮丽。五色代表五行中的颜色,意义是祈福迎祥,避灾除病。

端午节一早,我和弟弟手腕、脚腕、脖子上就系好了花绳。花绳要戴到农历六月六,那天蒸上麦秸型的馒头,快午时,用解下来的花绳拴一小块馒头挂在树枝上,或抛上屋顶让鸟儿们来吃。做此善举,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端午节时,夏至将至,天气越来越热,蚊虫猖獗,抹雄黄酒和门厅插艾都是为了驱虫杀虫。野生的艾草在乡间是常见的植物,端午节前几天,各家都会割一把艾草,在端午节这天一早将艾枝插在门上。母亲还会从药店里买来雄黄,磨成细粉,用白酒调了,色泽金黄,闪闪发亮。早上我刚起床,母亲便用食指一沾一抹在我头顶、脚心、肚脐、耳孔抹了雄黄酒,以防蚊虫叮咬我。

因南北方差异,北方没那么丰富的香料,但还是要做香包,只是与南方的香包比,显得笨拙粗糙了些。母亲给我做的香包很小巧,用碎花布头拼接缝制,香包里面就放了一点点的朱砂和艾叶。为了把香包撑得饱满好看,母亲会往香包里塞一些棉花。

端午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炸麻糖。我们鲁村盛产谷物,黏米是家家户户种植的,我们称小黏(方言ran)米,主要用于包粽子和做软米饭。北方不产糯米,家境好的,在端午节会买了糯米包粽子。包粽子的箬竹叶或苇叶半个月前供销社就购回了一大批,箬竹叶片宽大,但色泽枯黄,价格还高,苇叶叶片不及竹叶肥厚宽大,但色泽翠绿,价格便宜,所以我们大多数家庭都会选用苇叶包粽子。

端午节前两天,奶奶和母亲就坐在院子里的阴凉处开始包粽子了。三两片碧绿的苇叶包裹上黏米、红枣、花生,被红丝线缠绕成三角形。不一会,粽子就堆满了一大锅,母亲就会把粽子锅加上水放到火炉上去煮。煮熟的粽子散发出植物特有的清香,每次我都忍不住想先去尝尝。但母亲说粽子要先送邻居,总是让我负责跑腿。

那个年代没有冰箱,粽子没法储存保鲜,只能泡在冷水里,挨着水缸放。天热了,下地干活回来,吃一个冷粽子,解暑也解饥。

香甜软糯的粽子我最多可以吃两个小的,但那炸得焦黄滴油的胖油条,我却总是抵挡不了它的诱惑。油条还未出锅,我盯着它在油锅里翻滚着,由白渐变成焦黄色,由一个瘦子倏然间变成胖子。奶奶一捞出来,我就迫不及待地要咬一口,奶奶总骂我嘴太馋。饮食寡淡的岁月,吃油条的日子并不多,我能不馋么?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资的丰盛。传统节日中很多习俗渐渐被人们淡化,但儿时端午节的欢乐与欣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让人怀念,令人难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