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晋中,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景色宜人。近日,山西晚报记者驱车沿着绿意扶疏的乡间公路,驶入乌金山山麓的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蓝顶白墙、造型别致的二层小楼,漫步其中,文化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太阳能路灯、农民公园等设施一应俱全,处处彰显着现代化新农村的模样。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现代化的“世外桃源”,之前却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全村上百口人分散居住在6个自然村的7道山梁上,村民祖祖辈辈住在土窑洞里。“乡亲们做梦也想不到能住进这样的高级住宅。”30年前嫁到后沟村的张篆莲,见证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沟村的蝶变,是晋中市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地见效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晋中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运用好“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百企万户结对帮扶”等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经济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晋中特色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主心骨”距离榆次北20公里处的乌金山镇后沟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4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满眼破窑洞、满山旱玉米、满村脏乱差的封闭落后小山村,全村人口分散居住在山梁上,出门不是上大坡就是走深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这里的真实写照。那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不畅,后沟村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剩下的老弱妇孺守着几亩旱地,在杂草丛生的沟沟坎坎里种些玉米,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以前大家出门走土路,回家住窑洞……现在好了,居住环境美了,生活品质高了,闲暇时跳跳广场舞,到周围散散步,乡亲们圆了安居梦,生活幸福得很啊。”说起村子的新样子、大家的新生活,后沟村的村民们纷纷表示,“多亏了我们的好支书!”村民们提到的“好支书”,就是后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占杰。1995年,头脑活络、敢想敢干的陈占杰,靠着魄力与胆识在生意场上赚了人生第一桶金。2014年,乌金山镇实施“乡土人才回归计划”,陈占杰被列入名单。当年10月,他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回村第一步,陈占杰就通过为党员“定规矩”、让党员作表率,来带动群众改变观念,在全村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从关键少数抓起,组织党员干部谈心谈话、外出观摩、志愿服务,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作风上率先转变;从基础制度入手,“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四议两公开”等一项项制度从党支部走进后沟人工作生活中……随着一条条“规矩”的落实,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强了起来,“党建+”模式深深地融入管理的方方面面。陈占杰介绍,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村里的一应公共事务全部公开化、透明化,村里花的一毫一厘钱,都要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全部同意并签字后才能执行。这一桩桩一件件关乎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情,让村民们看到了村“两委”班子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干劲,无形中也凝聚了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近年来,从土地改造到旧村拆迁,从新村建设到产业发展,在党支部的动员、决策和指引下,后沟村向着好的方向一步步发展,逐渐打造成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样板。如今,漫步在晋中的大小村落,处处都能感受到像后沟村一样,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例如,和顺县义兴镇井玉沟村探索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好、发展好、服务好的“三好”农村建设路;左权县桐峪镇上武村坚持党建引领,全力进行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种植,打造太行民俗,蹚出了一条“生态和谐、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产业兴旺是关键距离左权县城32公里的上武村,铺陈在太行山百里画廊群山环抱之中,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幅岁月静好的山水田园画。该村村民张天兰说,现在不仅村子变美了,村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去年,我流转了别人4亩土地,种植了6个蔬菜大棚,总收入在8万余元。”上武村地处太行山上,农业发展受气候影响较大,过去村民们辛劳一年也没多少收入。近年来,上武村坚持把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组织力的基础工程,充分发挥村集体资产、资源优势,采取土地承包、合作社租赁、光伏分红等多种方式,形成了以联村光伏收益为主、集体资源流转入市为辅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去年,上武村打造的“一带六园”特色产业产值达到了350万元,带动165户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小暑节气刚过,走进省级森林公园鹿泉山脚下的寿阳县平头镇黑水村,这里绿树成荫,不觉炎热。曾经的黑水村,由于缺少支柱产业,村民大都外出务工。2019年以来,该村按照省委总体思路要求和晋中市“1221”战略布局,把深化农村产权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借助山西路桥集团入驻平头镇的发展机遇,将全村4000亩土地(包括405亩非承包耕地)流转给苗木培育基地项目,实现村集体每年增收45万元。黑水村党支部还联合临近村的8个党支部,成立了劳务派遣公司等市场主体,把村民组织起来,通过技能培训实现持证上岗,推动了该村主导产业由一产向三产快速升级,为农民开辟了土地流转财产性收入、劳务派遣工资性收入和服务旅游经营性收入三条增收路径,年户均增收3.5万元。“以前种玉米,一亩地一年下来也就900元左右的收入,现在进行了土地流转,每亩地每年流转费用1100元。市里还组织开展了苗木绿化养护、编织、厨师等技能培训,一技在身,一证在手,致富不用愁。”该村村民杨春拴说,村民们现在有的就近在企业做苗木种植,有的则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如今的黑水村,已经呈现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幸福的景象。去年,寿阳县农业农村局选送的《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黑水路径”》成为我省唯一入选《2020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的案例。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目前,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中,晋中市通过实施“四百”行动,健全返贫致贫预警机制、内生动力激发机制、社会力量帮扶机制、扶贫资产管理机制和政策体制衔接机制,强化低收入群体常态化帮扶、乡村产业特色化发展、劳务输出品牌化打造、扶贫车间规范化运行、易地搬迁后续集成化扶持和村级基础设施标准化提升,让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村容村貌面目一新盛夏时节,在介休市宋古乡三道河村干净整洁、绿荫环绕的街心公园,村民赵银花每天都会和姐妹们到这里锻炼身体。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供全村烧煤的近600个煤泥池,是全村最脏最乱的地方……变化源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近年来,三道河村“两委”班子坚持党建引领,带领全体村民按照“融入城市、幸福宜居”的理念,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整治、乡村绿化、宜居宜业、文明创建入手,村容村貌面目一新,村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在乌金山镇后沟村,同样可以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村子带来的巨大变化。2016年,后沟村启动旧村整村拆迁改造项目时,在榆次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不断探索人居环境长效治理模式,先后完成了道路硬化、环境美化、生态绿化、村庄亮化、管线下地、垃圾分类、污水处理、河道整治、天然气入户、水冲式公共厕所等一系列配套工程,满足了村民高品质的生活需求和乡村旅游的功能配套,实现了“城镇化的乡村、田园式的城镇”。近年来,晋中市以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为引领,对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交账清单,一体推进村庄清洁、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卫生乡村创建五大专项行动,带动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一幅“百里生态画廊、四季田园风光”的美好画卷在晋中大地次第铺展。据介绍,总长600余公里的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包含60个示范村、115个重点治理村、20余个农业产业园区,累计治理垃圾20余万吨、立面改造130余万平方米、廊带绿化300余万株,总结提炼了“产业支撑型、创新发展型、党建引领型、能人带动型、生态优先型、文化自信型”6种乡村发展样板,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区和试验田。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的一项民生工程。今年6月,晋中市按照全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的工作要求,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六乱”整治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头戏”,彻底治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截至目前,全市11个县(区、市)1944个行政村(包含19个社区)共宣传发动参与农户38.1万余户,其中脱贫户2.3万余户。清理村内垃圾9.1万吨、交通沿线建筑和生活垃圾15.5万吨,消除交通安全隐患678处,取缔违法占道占地358处,复垦农田面积1855.8亩,整治提升交通沿线加油站站内厕所达到星级标准38个。如今,村民的感受、村庄的变化都在真实反映着晋中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来的实效。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在晋中大地绽放着新的绚丽光芒。
山西晚报记者张杨通讯员梁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