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创投 >

中国人的海

时间:2021-07-30 12:00:24 | 来源:山西日报

20210730_e978dbbb21ba868601f095e8d3b33b20.jpg

《历史的变量》李峰著 现代出版社本书是以海洋与海权的视角来讲述中国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利用海洋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一些领域的观察和研究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历史上,中国航海的发展印证了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呈现出海洋视角下的中国历史。内容涵盖从春秋时期到元代的中国航海简史,郑和下西洋,明代中葡、中荷的兵戎试探交锋,明万历年间抗日援朝,明清海禁,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北洋舰队的建设及甲午海战。这也成为观照公元1500年以后,中国历史演进的最为关键的一条脉络。公元1405年至1433年,在波涛汹涌的南中国海和辽阔浩瀚的印度洋,一支庞大的中国帆桨舰队连绵百里,28年间7次劈波斩浪远航上万海里,最远曾远航至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并很可能到达过澳大利亚,甚至许多外国学者认为还曾到达过美洲,给当时的南海和印度洋、非洲沿岸30多个国家带去了中国人民的友谊和先进文明,今天中国海军去护航的亚丁湾水域,这支舰队在600年前已犁水巡航,今天中国海军一次驱散几十名海盗就可以上报纸头条,而600年前,这支中国舰队在印度洋一次就剿灭过5000名海盗,甚至登陆捣毁了海盗老巢。这支舰队的统帅是中国历史上和太史公司马迁一样伟大的男人。这位被许多国外海洋史专家称为“世界海洋第一人”的中国海上统帅,就是至今被南洋人民尊称为“三宝太监”的著名航海家郑和。他的航海生涯就是中国历史上传奇性的“郑和七下西洋”。当时,郑和所率领中国舰队每次出航舰船的数量平均在250艘以上,今天,中国海军的所有远洋主战舰艇加在一起还达不到这个数字,郑和七下西洋的载员数最高曾达40000人以上,每次至少均在27000人,即使它的最低出航人数,也相当于今天5艘美国海军最强大的10万吨级“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全部乘员数总和,或等于运载一个满员的海军陆战重型师外加一个海军陆战运征旅的美国巨型两栖登陆作战编队成员数总和!郑和船队中最大的宝船长44丈4尺,宽18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分4层,船上9桅12帆,锚重数千斤,需要200名壮汉一起用力才能启航!《明史·兵志》记载:“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这种在15世纪初即可容千名水手和乘员的宝船是人类农业文明航海技术的巅峰之作,它的工艺之复杂精巧,以致今人聚集大批技术专家和科学家仍无法完全复制宝船。船舶专家估算,这种宝船排水量在2000吨以上,甚至很可能高达5000吨,载重量则在1000吨以上。而除宝船之外,这支纵横大海28年的中国舰队,还拥有大批37丈长的马船驮载骑兵战马,28丈长的粮船供应舰队补给,24丈长的坐船运载登陆步兵,18丈长的战船专职海上作战。毫无疑问,这在当时是一支世界海洋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与之匹敌的,无可争议的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舰队,这是一支真正的无敌舰队。它的实力之强,以致舰队运载的登陆部队,可以随意打垮它所遇到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全部正规军!而与之相比,60年后,1492年从西班牙启航的哥伦布船队仅有3只船,水手90人。哥伦布的旗舰“圣·玛利亚”号,长度只有80多尺,排水量233吨。1497年,开辟了欧洲至印度洋航线。达·伽马的旗舰“圣·加布利尔”号较大,但也只有400吨。而1519年出航的绕过南美、横渡太平洋的麦哲伦船队也只有5只船,乘员280人,麦哲伦的旗舰“特立尼达”号仅有110吨,毫无疑问,那只早已在泉州港里静静腐烂掉了的中国舰队,在它消失在海洋上100年后,仍是全世界毋庸置疑的海上王者,东西方仍然没有任何一支舰队,能与之相比。18世纪的恩格斯说,现代化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而扬帆西洋的郑和舰队可称得上15世纪前中华民族7000年探险精神航海经验、航海知识和航海技术的顶峰结晶,没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探险精神和航海文明的积淀,15世纪的海洋上,是不可能有这样一支凝聚了人类农业文明精华的最伟大舰队7次扬帆远航上万海里的。只有了解了中华文明辉煌的航海史,才能真正理解郑和舰队的强大。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从而拉开了中华民族利用原始舟筏在海上航行的序幕。1973-197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河姆渡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期遗址,遗存物中有6支用整块木板制成的木桨,和一具夹炭黑陶质的独木舟模型,经测定是7000年前的遗物。这证明了中国沿海先民当时已经掌握原始的造船技术,而在山东省胶州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大量的海鱼骨骼和成堆的鱼鳞。经古生物专家鉴定,它们分隶于鳓鱼、棱鱼、黑鲷和蓝点马鲛等3目4科,这些海洋生物被古人食用的遗迹,说明约在40005000年以前,中国沿海先民已能猎取在大洋和近海之间洄游的中、上层鱼类作为重要食源。而在记叙公元前11-前6世纪周朝情况的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已多次出现了“海”字,并记载了先民歌咏江河“朝宗于海”的感叹,这说明中华文明远非长期认为的,只是发源于内陆的黄土文明那么简单,作为由许多氏族融合而成的中华民族,18000公里的中国海岸线上,许多中国沿海的先民早就在呼吸着咸腥的海风,搏击着汹涌的海浪,拥抱着蔚蓝的海潮。中国古代航海史起步很早,它的辉煌依赖于中国古代人民对海洋的无畏探索和由劳动实践推动的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公元前3世纪问世的《黄帝内经》中已经提到海洋软体动物乌贼和鲍,公元前1世纪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马尾藻和羊栖菜,以及近江牡蛎等6种海洋软体动物的形态、产地,食疗性质和利用方法,这说明中华先民对海洋生物已有较深刻的认识。三国时已经出现了由严畯撰写的中国第一篇潮汐专论《潮水论》,仅《汉书·艺文志》记载中国古代海洋气象知识的“海中占验书”就有136卷。留下过“老当益壮”和“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励志豪言的东汉名将马援,在花甲之年出征,率两千多艘楼船讨伐交趾(今越南)两个悍妇叛乱时,在琼州海峡两边刻有“潮信碑”,记叙琼州海峡潮汐情况。而现存北宋吕昌明于1056年编制的“浙江四时潮候图”,比欧洲现存最早的潮汐表——大英博物馆所藏的13世纪的“伦敦桥涨潮时间表”要早得多。而在对早期航海至关重要的天文航海方面,中国人更是对世界航海技术做出了极大的,甚至是像指南针这样的决定性的贡献。中国人在战国时期即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星观测,并把海上航行定位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定向进行航海活动,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磁极定向原理,中华民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在征战中就发明了“指南车”为部队定位指向,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