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 孟米贵摄
中秋月儿圆
又是一年中秋节,满天的星星在闪烁。农历八月的星星,是一年中最亮的,当然,月亮也是一年中最大最圆的。我的家乡是后稷教民稼穑之地的山西稷山县。记得小时候,每年夏天晚上,与母亲及姊妹几个躺在院子中间的席子上,或是一张老粗布单子上,数天上的星星,看月亮的升起落下,感觉到只有家乡的月亮最迷人、最好看,就像初恋的情人一样,永远也看不够。月亮像一面铜锣似的,静静地挂在夜晚的天空。在无数个与星星对视的夜里,我曾问过父母:天上有嫦娥吗?有桂花酒吗?天上的星星这么多,咋样才能数完呢?说着数着,慢慢就进入了梦乡。一个又一个的梦之后,中秋节的夜晚就慢慢来临了。早早在院子里摆上吃饭时的小桌子,上面放上月饼、石榴、苹果等供品,全家人面向月亮升起的地方,每人磕3个头之后,父母便给我们兄妹几人分吃供品。而让我们眼巴巴期盼的,是那块金黄色、油汪汪、馋人的月饼。这块月饼是从商店里买来的。吃一块这样的月饼,是我们小时候梦寐以求的事情,是我们这些八九岁的孩子人生最幸福、最高兴的事情。也是因为太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的中秋节,为了给孩子们解馋,家家户户都在家里打月饼,也就是把小麦面蒸熟,里面放些糖精水,包一点白糖或黑糖,在锅里上下翻腾几次,月饼就熟了。这样的月饼味道,与商店里出售的月饼味道,是有天壤之别的。父亲有个朋友在县里百货公司工作。每年的中秋节,都会从城里给我家送1斤月饼,父亲回赠给这位叔叔的,则是家里的红枣。这样一来,每年的中秋节,我们兄妹几个都盼望着这位叔叔早点过来,我们就能吃上商店里的月饼了。这种优越感,使我在小伙伴面前能自豪好长时间。这种味道,使我在好些年里,不知道还有比月饼更好吃的东西。时光荏苒,岁月更迭。如今的月饼,琳琅满目、花样百出:枣泥的、水果的、五仁的、蜜酥的、豆沙的等等,京式的、广式的、苏式的屡见不鲜。包装越来越好,档次越来越高,但却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味道。很想再吃一块那位叔叔送来的月饼,可惜那位叔叔已去世多年,我的父亲也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但对于过去吃的月饼,他仍记忆犹新。“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我们在吃月饼的时候,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像月饼一样越来越甜!
等待滋味长
晴朗的夜,一弯新月挂在天边,抬头即见。儿子找到了天空中那颗最亮的星,正好与弯月相对。儿子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我知道,这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的。“弯弯的月亮还像香蕉、像镰刀……”我牵着他的小手,明显感受到他蹦跳脚步里的快乐与幸福,并通过指尖传递给了我。一个多云的晚上,月亮若隐若现,儿子有些失望。我没告诉他那是云层的缘故,而是说月亮可能心情不太好。没想到,这一下子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在他的追问下,我回忆了奶奶曾经在中秋月夜给我讲的嫦娥故事、小时候烧宝塔的快乐,还有中秋节时吃到的香甜月饼……接下来,儿子天天抬头望月:“快来看呀,今天月亮又长圆了一点。”我们盼着月亮长得快一些。月亮变圆,就有月饼,还有团聚;有等待,也有幸福。在物资匮乏的年月,中秋节的美食是母亲手艺的味道。后来,市场活跃起来,商家比消费者想得更周到,买到的月饼不但图案精致,而且口味繁多。到如今,人们却厌倦了生产线的味道,开始自己动手制作中秋美食。买来烤箱、模具、黄油,自制美味的月饼馅料,再到网络上去搜一段月饼制作方法小视频照葫芦画瓢,也能做得像模像样。至于味道,即便是烤得有点糊,也是美味。因为那是自己劳动的成果,且经历了长长的等待,哪怕手上烫起一个水泡,也能品出别样的幸福滋味。在乡村,等待是个特别漫长又富有仪式感的事。不用掐指算,居于老家的父母早就算准了八月十五的日子。这一天,子女如归雁般陆续回来。母亲早在几日前盘算着——菜园里有几个菜,还要到镇上去配几个菜。那些配菜一般是荤腥,蔬菜在她的菜园子里应有尽有。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父亲则到院外望向村口的长廊,我们的车子都会从那里进来。人到齐。孩子们欢闹奔跑,女人们接过母亲的锅铲,而母亲则忙着拿东拿西。厨房在炖鸡的香气中变得热气腾腾。子女的学习、工作、婚恋,是女人们永远聊不完的话题。欢声笑语,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团圆不易,分别亦难。母亲准备了花生、绿豆、红薯、冬瓜、南瓜等,填满了我们小车的后备箱。看到那满满的后备箱,我们自嘲是土匪,借着中秋节对父母又来了一次洗劫。而在父母看来,这样的洗劫,恰是他们价值的最大体现,是人生最大的宽慰,只是离别又让他们平添了丝丝愁绪。车子发动,父母站在村口长廊的尽头,目送我们一个又一个离开,并开启新的等待,个中滋味无以言尽。
王玉初
看月亮
“中秋节月光光,全家一起看月亮,月儿圆月儿亮,月饼甜呀月饼香……”每当八月十五来临,我总想起祖母教我的这首儿歌。祖母告诉我,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圆最亮。幼稚的心最好奇,因此,每年八月十五,我总嚷着要看月亮。但幼稚的心也最健忘,高高兴兴吃着月饼过了八月十五,才恍然记起忘了看月亮。沮丧、跳脚,带着哭音责怪祖母不提醒。祖母总是笑眯眯地安抚我:“明年吧,明年吧,年年都有中秋节。”年龄渐长,我对八月十五的月亮内容有了更多了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老师讲解诗意说:“八月十五是团圆节,那些离家在外的游子望着月亮思念家乡。”那时我尚小,还没有离开父母孤身在外的思念,也没有离朋别友天各一方的牵挂,读诗也就有口无心,并有了离家体验游子滋味的渴盼。再渐长,我已不再是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哭的天真稚童,慢慢地开始想些心事了。“你有什么愿望,八月十五晚上对着月亮许个心愿,就能应验。”这是一个和我同龄的邻家女孩儿告诉我的。于是,再到中秋月圆时,我就避开家人,把自己关在房内偷偷打开窗户,默视着月亮祈祷:“月亮月亮让我聪明,考试考个100分。”18岁时,我应征入伍,开始品尝思念。入伍前,我曾与邻家女孩相约,每年八月十五晚上,她在故乡,我在祖国的北方一起看月亮,把各自想说的话都告诉月亮,再让月亮转告对方。我们相信,不论相隔多么遥远,只要相约在月下,就可以聆听到彼此的心声。3年以后,女孩儿拗不过父母,嫁为人妇。那年的八月十五下了一天雨,到了晚上仍是阴天。我对着黑漆漆的天空,寄去我对她的思念和祝福,我相信她会感应到的。果然,时隔不久她来信:“中秋之夜无月亮,叫人好不懊丧,但我知道你在看月亮……”光阴荏苒,如今我已经年近花甲,看多了生离死别、曲折坎坷,人也有些麻木起来,就少了八月十五看月亮的闲情逸致,往往过了中秋许多时候,才感叹一声:“又忘了看月亮。”但今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离八月十五还有一段时间,我就有了看月亮的强烈意愿。我想,我会耐心地等着月亮慢慢地移到中天,对着这轮明镜,照一照自己的心迹,收藏一些属于自己的记忆。
杨金坤
恋恋乡愁
一抬眼,就能看见窗外月亮丰腴的脸,等不及参加这场秋的盛宴。皎皎一轮天上月,只因有了乡愁,化作千千万万月亮的碎片。从此,无论走到哪里,身后都有一个月亮,不在眉头,就在心头。那乡愁就是我们的根,让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明月夜,山脚下,小桥边,烟色绕人家,那是我记忆里的故乡。故乡犹如一叶小舟,静静歇卧在山下的一片洼地里,静守岁月,地老天荒。记得小时候的中秋节,当教师的父亲总会将饭桌搬到窗下,桌上摆着给我们4个孩子吃的4块月饼,全家人围坐在桌子四周,听父亲讲解中秋的来历、嫦娥的故事、玉兔的往事。稍长我和妹妹几岁的姐姐哥哥嘴里时不时蹦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诗句。那时我还小,对那些诗句的含义似懂非懂。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我才逐渐理解了这些诗句,也知道了父母不吃月饼的原因。带着父母的叮嘱、背着厚厚的行囊,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那一年,我12岁。与父母挥手告别的一刻,我泪流满面,第一次品尝到离家的滋味。进入高中阶段,各种费用比较多,教材费、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刚入学手头就没有余钱了。当时哥哥也刚刚走进大学校园,我们兄弟俩每个月的支出就是父亲全部的月工资。我天天吃白菜土豆下窝头,体重不过百。看着别人吃好吃的,心里羡慕极了,但自己又没钱,就默默忍着。中秋节时,校园里来了个卖月饼的商贩,有位老师一下子买了10块月饼,让路过的我馋得直流哈喇子。没想到,等晚上我回到宿舍,值宿的老师告诉我说父亲托人给我送来了两块月饼。当拿到那两块月饼时,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眼泪不停地流……高中一毕业,我踏上开往军营的列车,来到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当兵……这一当就是20年。每至夜深人静,最浓的是思乡之情,想念父母、想念家人,更想念生我养我的家乡。还记得第一次在这里过中秋节,我守在一部电话机旁。当父母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时,我哽咽了,那些事先准备好的话,全都变成了简单的问候。那一夜,望着夜空的月亮,吃着月饼,回味着父母的话,我脑海中溢满了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如今,眼前的中秋明月悄悄地横过这片静寂的夜空,皓月当空,清朗如水,天空高邈深邃。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吟诵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所表达的闲适之情和思乡之切真真切切地跃然眼前。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漂泊在外多年,感谢中秋的这一轮明月,它如约高悬在我凝望的夜空中,照亮故乡的方向,那是一条指引着灵魂回家的路。
赵越超
“集资”买月饼
儿时的月饼是一种奢侈品,须是中秋节才能吃到。那时的老辈人讲究“不时不食”,意即吃东西要按时节,到什么日子吃什么东西。我觉得,这不过是当年缺油少吃时无奈的托词,啥时候的人能不想吃好的?那时每到中秋节前夕,太原解放副食品大楼的点心柜台上总要摆出几样月饼。薄薄的一层黄草纸半摊开着,露出烤得焦黄油酥的月饼,饼面上一般都打着长条形的“合家团圆”“花好月圆”等祝福图案,古色古香,让人赏心悦目。因为学校离解放副食品大楼很近,放学后我们常背着书包来这儿玩耍,大楼里众多的大小柜台犹如迷宫,是“捉迷藏”的好去处。上3年级的那个中秋节的前几日,我们4个小伙伴儿玩累了,趴在柜台上向里张望着,谁料月饼的香味隔着柜台玻璃就飘了出来,空空的肚子禁不住“咕咕”作响。这时有个小伙伴随便说了句买块月饼尝尝吧。但此时离中秋节还有好几天呢!何况我们口袋里谁的钱也不够买1个月饼,只能说说而已。稍待片刻后,突然有个小伙伴想出了一个主意:“咱们都把自个儿的零钱掏出来,总能凑够1个月饼!”大家一听,这是个好办法。于是你3分钱,我5分钱,凑够了1角8分钱,合伙买了1个笨月饼。手捧月饼,我们找了一个僻静的台阶坐下,垫上书皮,用削铅笔刀一点一点地分切着。笨月饼外皮硬脆,只能用小刀既费劲又小心地来回割锯着,生怕崩掉了碎屑。顺着切缝,轻轻掰成4瓣。馅里面的青红丝缠缠绵绵舍不得断开,花生仁、核桃仁、冰糖时不时从断开处掉下来,我用舌尖轻轻地舔着、慢慢地咀嚼着,感觉嘴里香浓甘甜的味道一点点弥漫开来,幼小的心里便横生出无限的满足和甜蜜。多年以后,只要回想起“集资”的情景,舌间似乎还留有余香。如今的月饼花样无穷、口味繁多,孩子们再也无须“集资”品尝了。但物质富裕后对吃的挑剔,却让我再次恪守那个“不时不食”的讲究,这在时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彭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