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玉露,佳节重阳;蓝天清澈,白云如洗。三家,七人,两车,朝着一个并不确切的地方,“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这是一场典型的、标准式的、家庭式的、自驾式的一日游。去哪里,不知道。什么时间到,也不知道。既无时间限制,亦无空间束缚。但主题明确,名曰“金秋看红叶”。正午时分,我们到了百余公里外的“上云台”。这里是山西与河南的交界处,是著名的国家5A级“云台山”风景区的上半部,更是太行山之最南端。高山有顶我为峰。立于山巅,极目远眺,群山环绕,层林尽染。山之高,上出重霄;沟之深,下临无地;景之美,引无数游客为之折腰;情之深,“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漫山红叶,如簇簇火焰,似团团云霞,以最美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成熟与壮丽。稍顿,我们卸掉行囊,挽起一根“拐杖”,背负着秋日的万丈光芒,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开始了一段深山“探胜”之旅。沟深林密,山陡路窄。我们寻道而下,小心翼翼,缓缓前行。少时,曲径通幽,在云雾之中、绝壁之下,河南云台山风景区高空索道的顶端突现我们脚下。这,真是一个奇观,左脚晋之地,右脚豫之域,身在山西竟能感受到河南的温度与热情。我不禁暗暗慨叹,世界很大又很小,真可谓咫尺天涯,天涯咫尺。王临川先生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小憩,继续。路,当然是崎岖坎坷,荆棘丛生。不远处遇一隧洞,窈然可怖,入其中,回音很大,令人毛骨悚然。速穿越之,复行数千米,有溪侧出。浅浅的水流声,更显出山谷的空旷与幽静。水流不大,但河道很宽。原始的河床、零乱的鹅卵石、裸露的岩层、肆意生长的长木古林……由于千百万年的地质演变与河水冲刷,这里的一切都刻满了沧桑。我们仿佛打开了一帧尘封的典籍,寻找到一个古老的传说,体会到它妙不可言的梦幻,以及令人敬畏的神秘与震撼。山因水而巍峨,水因山而秀美,山水相依便有了大自然的明丽,有了美丽的风景。我兴致勃勃,呼一友前往溪流胜处,真正体味‘清泉石上流’的惬意。捧一掬溪水洒在脸上,清凉而刺激,歇斯底里一声长吼,穿透幽谷深山,尽情享受一种返璞归真、拥抱自然的原始野性美。戏水,拍照,一阵开 怀,玩得不亦乐乎。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行路难。我知道,“入之愈深,则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更明白到此一游,机遇难得。虽然余兴未尽,但抬头望处,却是归巢的老鹰从头顶掠过,那嘶哑的鸣叫声告诉我,天色不早了。李太白有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但当我们打点精神准备启程时,却发现与“大部队”失联,既不分东南西北,又忘路之远近,举目四望,如“坐井观天”。朋友电话问我在哪,我只能说“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他嘱咐我别擅自行动,“就地待援”。我只好“画地为牢”,不敢越雷池一步,坐等“革命同志前来营救”。后,胜利会师。幸得朋友之慧眼,于数百米之外,悬崖绝壁之上,野藤丛生之中,隐约发现若有若无的阶梯。于是,我们披荆斩棘,拾阶而上,尽管身心俱疲、步履蹒跚,但心中却充满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快感。经过数十分钟的艰难跋涉,于下午五时许,我们在一抹夕阳余晖的陪伴下,终于登完云台山的最后一个石阶,目光到处,豁然开朗,眼前是一条明亮宽敞的旅游公路。我知道,这条路通向了我们的家,也通向了世界。
文/冯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