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2月22日电 过去一年,晋城市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系统谋划、抢先布局,以四大牵引性工程为抓手,以六大特优农业产业集群为重点,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方位加快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如今,乡村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一幅极具晋城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广袤的晋城大地上渐次呈现。
坚持统筹布局
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实施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2021年10月,晋城市第八次党代会从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的高度,对乡村振兴工作再定位、再部署、再安排。
系统化、市场化、生态化、特色化、精细化、品质化“六化工作方法”,成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指南;聚力乡村振兴,不断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列入了八方面重点工作;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持续抓好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沁丹两河沿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带、环城水系清水复流四大牵引性工程,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发展六大特优农业产业集群,发挥乡村振兴投资开发公司和乡村产业发展基金作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盘活土地资源等一系列举措同步推进落地,共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增添了新活力。
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有了抓手,就有了干劲。2021年,在四大牵引性工程的引领带动下,晋城市乡村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改革治理等各项工作全面发力,六项省定高质量发展涉农指标任务全部完成,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8.8亿元,同比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产固投分别同比增长10.5%、34.6%,位列山西省第五,乡村振兴顺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实施特优战略
六大产业集群雏形初现
“来小镇的人越来越多,旅游、休闲、购物、科研各种需求都有。”说起蜜蜂小镇,沁水县龙港镇吴家沟村的蜂农吉亭亭满面笑容。沁水县正以蜂为媒,做大“甜蜜事业”,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2021年,着眼“特”“优”发展方向,晋城市启动实施生猪扩能转型、家禽扩规上档、肉羊振兴升级、蜂业翻番富民、蔬菜智能提升、中药材转化增值六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出台“20条”政策举措,健全“一工程一方案一专班”机制,设立1亿元市级乡村振兴产业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全力支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1年共实施六大特优农业产业项目264个,累计新建(改造)设施蔬菜1943栋,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3.45万亩,新建并投产规模养猪场160个、规模鸡场23个、规模养羊场15个、标准化养蜂场202个。
做强做优产业,离不开产业链的布局。晋城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迈出坚实步伐。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107家,加工业承载基础不断夯实;新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8家、示范合作社6家,新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认定市级龙头企业29家,市场主体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上线晋城原产地农产品官方旗舰店,新申报认证“圳品”主体3家、产品5个,有机绿色农产品(食品)主体32家、产品59个,品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晋城市农产品精深加工指标排名山西省第一,农业产业实现了全链条提质增效。
践行生态理念
美丽乡村宜居宜业
近日,阳城县、高平市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至此,晋城市共有4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4个“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改变的不仅仅是交通道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晋城市自觉践行“两山”理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以四大牵引性工程为抓手,全面铺开乡村建设行动,基础设施提升与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叠加,实现了保护生态、建设家园、发展经济齐头并进。
突出规划先行。完成了村庄规划编制调查评估,788个行政村相继开始“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截至2021年底,完成率达41.3%。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晋城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8585公里,占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的88.4%,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交通网络;完成了159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248个村、18.33万农村人口的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泽州县、陵川县水电自供区电网实施改造升级,惠及12.4万群众。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造农村户厕3.75万户、完成省定目标的109.6%;建成122座垃圾中转站,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达到90%;214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终端项目稳步推进,建成后处置范围将覆盖晋城市6个县(市、区);攻坚“六乱”整治,共清理整治12.8万处、垃圾46.4万吨、消除交通安全隐患3012处,受到省级通报表扬。
特别是聚焦解决环境敏感问题,编制完成沁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生态、交通、产业3个专项规划,精心谋划总投资254亿元的79个重点项目,16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工程,坚持“路、景、村、业”一体推进,建成慢行、服务、景观、信息、农田财化“五大配套系统”,完成沿线镇村特色产业布局,沿线243个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正一步步成为生态路、观光路、文化路和致富路;沁丹两河沿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带工程全面动工;环城水系清水复流工程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完成6条河道整治,老百姓家门口即将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培育文明乡风
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晋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自治、法治、德治为基础,充分发挥五个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带动作用,培树文明乡风,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夯实乡村振兴的基层根基。
以自治激发民主活力。晋城市所有村(社区)实现了村规民约修订、村民议事协商目录编制、民主协商流程图制定、“四议两公开”落实四个100%全覆盖,制定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社区)自治能力全面提升;新时代“枫桥经验”扎根乡村,建立了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机制,努力做到老百姓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以法治推进现代治理。稳步推进4个国家级、16个省级、71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培养了3490名“法律明白人”,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不断扩大晋城人民调解工作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以强有力的法治,为乡村文明营造环境、培养沃土。
以德治引导文明乡风。率先在全省全面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共建成6个实践中心、77个实践所、1709个实践站,实现了县乡村三级阵地全覆盖;成立3305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志愿服务人数达2万余人次;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引领乡村移风易俗;评选“最美媳妇”“最美婆婆”等2000余名,发挥文明户的示范带头作用,带领身边群众敬老孝亲,形成文明健康乡风民风。
加强民生保障
村民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答好乡村振兴答卷,落脚点在于人民。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晋城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最突出问题,聚焦最现实利益,用心用情用力帮助人民群众解决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切实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断推进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完成25所寄宿制学校建设改造任务,认定33所普惠性幼儿园,有效缓解了农村幼儿园学位紧张状况;实施“特岗教师计划”,招聘210名特岗教师;持续巩固农村学校联网攻坚行动成果,以网络平台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
不断提升健康乡村建设水平。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11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通过省级复核验收;开展村卫生室提档升级改造,晋城市74所乡镇卫生院达标覆盖率100%,2179所村卫生室标准化覆盖率99.82%;完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县级疾控机构重大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2179所村卫生室共配备2794名乡村医生;推进农村地区职业病防治工作,大力普及健康知识,积极开展预防体检,拓宽了广大劳动者以合法程序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渠道。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工作,截至2021年11月底,晋城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12.2万人,完成省定任务的100.26%;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2021年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580元,进一步放开参保户籍限制,努力实现居民应保尽保。
不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2021年,晋城市共培训职业农民17878人,特别是针对农村电商的强劲发展势头,专题开班38期、培训4205人,农民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进步。
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克服历史罕见秋汛影响,圆满完成“双减双抢”任务,实现了受灾之年不减产。同时,各级救灾资金全部拨付到位,受灾群众全部安置到位,电力通信线路全部恢复,水毁道路基本抢通,各类应急救灾物资准备充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愿景变实景,唯有接续奋斗。晋城市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努力让乡亲们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真正汇聚起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的磅礴力量。(完)(裴囡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