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 08月04日)
新华社长春8月4日电 题:吉林万昌现代农业发展先导区“三变”
新华社记者褚晓亮、段续
盛夏时节,走进坐落于吉林市的万昌现代农业发展先导区,阡陌纵横,田畴整齐,翠绿的稻浪一眼望不到边,让人如同置身于大草原中。
近年来,吉林以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万昌大米”为依托,建设万昌现代农业发展先导区。这里成为观察吉林现代农业的一面镜子。
在吉林市万昌镇红果木瓜产业园内,游客用手机拍摄生长在大棚内的香蕉(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变高效:高标准农田成“标配”
在102国道边万昌镇的农田里,硬质塑料做成的组合式轨道田埂延伸向前,能走人,能运输,还能灌溉。
塑料田埂有何特点?吉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耿云久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土质田埂占地大,容易长杂草,整修费时费力,现在寿命更长。”
地块边上,不时能够看到小型气象站,实时监测着稻田小气候,每隔一段还有视频监控系统,24小时运转监控着稻田的生长状况。
吉林市万昌镇稻田景色(2018年9月1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目前,万昌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14.1万亩,路相通、沟相连、渠成网……在这张标准的“棋盘”上,农业机械、灌溉系统各司其职,既能实现机械化、智能化运送秧苗、肥料,又能进行病虫害药物喷洒机械化作业,每亩能多实现300多元效益。
田间地头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背后,是一整套看不见的现代化种植生产体系。吉林市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土地,实行规模化生产;出台优质稻米质量标准、种植规范、加工工艺流程,让优质大米的优点明明白白落在纸面上;集中打造“粳稻贡米”等品牌,打破品牌小散乱的局面……简单粗放的模式被标准高效的种植模式取代。
价格的变化实实在在:市面上,普通大米三四元一斤,万昌大米十几元一斤不愁卖。
变精致:现代技术为种地带来更多可能
万昌成为农业新技术的“实验田”。这里建起水稻品种试验站,从1700多个品系中优选出适合本地土壤和气候的品种,智能化水稻育苗工厂每年产出12万盘优质秧苗,飞机航化作业面积达到18万亩,有效防治稻瘟病、纹枯病,几年间为各经营主体节约资金近1500万元。
这是在吉林市万昌镇张全家庭农场机库内拍摄的农业植保无人机(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张全家庭农场的“少东家”张楠楠在当地家喻户晓,大学毕业的她选择回来种地,一度让村民不理解。跑市场、抓管理、提品质,农场主张楠楠忙得脚打后脑勺,在政府支持下,她不顾家人反对,花了十几万元购置植保无人机。
效率提升显而易见。以前,给稻田做植保是重体力活,张楠楠的285公顷稻田要10天才能完成。现在呢?七八架无人机闪转腾挪,3天即可完工。“现代化技术已经融入传统种植业,我相信我的选择。”张楠楠说。
农田里,高倍变焦的监控器密布,温度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气象数据,插秧、收割、打捆全程机械化作业;农场监控室,一台对讲机就能遥控指挥在地里作业的农民,电子屏幕上显示着地块情况、生产数据;半空中,无人机来回飞行,喷洒植保药物;更高的高空,借助吉林一号卫星的遥感数据,田地病害情况一览无余……
依托完善的农业技术体系,吉林市建立可视农业联盟,发展“可视农品”,消费者可以远程观看稻田种植景象,全年的生产数据都能“一码通查”。“科技就是农业的未来,在万昌,未来正来。”吉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文彬说。
变洋气:三产融合让农业发挥最大价值
距离主城区近、土壤地力肥沃、温泉资源丰富……万昌优势突出,但单单依靠农业,优势很难全面释放。打优质农业牌,唱三产融合戏,成为当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抓手。
宇丰米业是万昌镇的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在企业车间里,董事长杨宇峰指着从瑞士引进的封装设备说:“全自动无菌,一天可以封装400吨。”为把好米卖出好价,杨宇峰花费了很大精力。
这是在吉林市万昌镇宇丰米业公司拍摄的大米加工机器(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为拓展收入渠道,宇丰米业投资建起芦笋生产基地。1200亩的地块上矗立起1000多栋大棚,冰水预冷生产线生产的冰鲜芦笋远销海外;并筹备生产芦笋罐头等深加工产品,推进产业升级。
距离芦笋基地十几公里的卓远植物工厂内,无土栽培的小番茄、水果辣椒长势喜人。这里的植物生长由智能设备控制,温湿度、光照全部由电脑程序调节,效益是普通日光温室的5倍。“我们从荷兰引进相关技术,一年四季都能生产各类无公害蔬菜。”企业负责人李丛东说。
田间空气清新,美景怡人。在政府支持下,当地建起采摘园、温泉度假宾馆,搞起稻田画……乡村打起了旅游牌,进一步提高农业附加值。
万昌先导区的红果木瓜产业园内,木瓜、香蕉等热带作物长势喜人,一棵木瓜树每年能带来2000元纯利润。
“带孩子来看看木瓜的生长,亲手摘下来品尝,别有一番滋味。”市民吴海说。
三产融合让农民收入更加多元。依托乡村优势建立的各大企业,每年能解决1万多名村民的就业,人均增收5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