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迎接新中国70华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全面展示70年来山西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根据中宣部组织开展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要求,和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委网信办宣传计划,由山西省委网信办指导,黄河新闻网将开展“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寻找共和国同龄人主题宣传报道活动。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寻找70位共和国的同龄人。通过讲述他们70年来个人经历、难忘记忆等内容,来反映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书写人生之美、抒发家国情怀。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 盛夏的酷热像还没玩够的孩子,用尽力气刷着他的存在感。在广场前街的一处活动中心,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正用他饱满的热情,以舞蹈的形式,向其他老人传递着夕阳的无限美好。他就是晋城市群众艺术馆的前馆长——于葆。
于葆,祖籍河南,爷爷辈逃荒来到晋城,黄花街上扎下根来,做小生意。1949年11月的一天,于葆出世。幼时父亲远到沁源工作,可于葆并不缺少父爱,爷爷和姥爷总是悉心关照他。爷爷唯一的爱好是看戏,豫剧和上党梆子都爱看。上午做生意,挣了钱就带上小于葆吃丸子,喝醪糟,下午和晚上带小于葆去戏园子里看戏。那咿咿呀呀的唱腔,顾盼神飞的眼神、灵巧婀娜的身段,就此深植在幼年于葆的心里。姥爷酷爱养鱼,夏日里摇着大蒲扇,蹲在大水缸前,教小于葆观察鱼。临水观鱼,姥爷觉得清凉自在,当时的于葆不明就里,长大后才明白,姥爷是在教他抛去私心杂念,静心专注。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于葆的学习一直都很稳定。在晋城一中初中毕业,正赶上文革,他和其他同学组织宣传队,学唱语录歌,排练歌舞。1968年,于葆分配到古矿采煤队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矿井下高强度的劳动,让细皮嫩肉的小伙子吃尽苦头。井下挖煤工作繁重枯燥,闲下来的时候,老工友就会让他给大家唱个歌,演个节目。
这样苦中作乐的经历,让于葆明白,人必须有精神追求,有了精神追求,苦难就会被光明点亮。
随后,于葆进入古矿文艺宣传队工作。1969年年底,晋东南地区学习演出革命样板戏第二剧组(社会上俗称“晋东南二剧组”)在社会上广泛招收文艺人才。其中一位导演来晋城出差,于葆被人引荐,导演一眼相中,要他去长治参加考试。机会的降临毫无预兆,但于葆却早已具备了从事艺术工作的素质。
真正进入“二剧组”从事舞蹈专业后,于葆心里明白,要想成为业务骨干,自己还需勤学苦练。单位组织这一批招考进来的年轻人去天津歌舞剧院、中央芭蕾舞团学习观摩,要求他们必须在三个月之内将“脚尖立在太行山上”。20岁的于葆没有芭蕾的童子功,只能守在练功房里,脚掌磨破了,腿部大片淤血,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达到了这一目标。
于葆将自己最美的年华献给了舞蹈,12年的光阴,他演出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沂蒙颂》,歌剧《江姐》《小二黑结婚》,话剧《万水千山》等上千场次。每次下乡演出,除了舞台表演,装台卸台也是演员自己的的事。他说跳舞不光锻炼身体,让人眼明手快,还锻炼心智,培养人“永不言苦,永不畏难”的精神。 1982年,于葆调入地区文化局。1985年,晋东南分家,出生晋城的于葆回到故乡,先后在文化局社文科、办公室工作。1997年,于葆调任群众艺术馆,担任党支部书记,馆长。
48岁,正是一个人工作经验足够,人生阅历丰富,对事业的干劲和反思都足的时候。所以刚一到任,于葆就发起了“广场文化运动”,把群众文化办到老百姓身边。
那些年,他带领全馆人员积极组织开展广场大型文化活动,从泽州路到泽州公园再到物贸广场,每逢过年过节、群众文化活动风起云涌,有声有色。2001年,于葆被评为晋城市“劳动模范”,以表彰他在群众文化领域的贡献。
于葆擅于通过组织群众文艺赛事,发掘民间艺术人才。晋城民间打击乐——上党八音会就是在他的推动下,参加全国群星奖比赛,获得了“金奖”。还有好多少年儿童在他的鼓励下,参加全国大赛,从此走上全国甚至世界的舞台。晋城市少儿艺术团也应运而生。
2009年,于葆到了退休的年纪,被老年体协返聘,担任创编部部长,继续发光发热。他编导的棒棒秧歌舞蹈在全国老年健康活动展示大会上获得二等奖。
如今,70岁的于葆从老年体协二次退休,却依旧闲不下来。认识他的老年人都希望他能继续指导大家编排舞蹈,于是于老师义务去不同的活动中心教授舞蹈,指导模特走台的礼仪姿势。
面对学员,于葆始终保持着耐心和微笑,就像他面对生活的态度一样。
生活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到任何的困难,于老师都能用他的智慧妥善解决,而始终保持自己对舞蹈的初心和情怀。
虽然年逾古稀,满头银丝,可跳起舞来的于葆,还是那个在太行山上立起脚尖,怀抱梦想,干净又纯粹的“小鲜肉”。(李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