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届山西文博会上,高平朝元窑的珐华彩惊艳亮相,失传近三百年的珐华烧制工艺完美复原,令人惊叹。省委书记楼阳生在巡视文博会场馆时称赞,珐华是当之无愧的“山西三宝”之一
“这是我们设计的牡丹璎珞纹梅瓶,珐华釉色的难度在于调配,而且质感必须清澈透亮,隔釉见胎……”在第四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高平朝元窑的珐华彩惊艳亮相,失传近三百年的珐华烧制工艺得到完美复原。
省委书记楼阳生在巡视文博会场馆时说,珐华、澄泥砚、推光漆器是当之无愧的“山西三宝”,我们不仅要把传统技艺打造得炉火纯青,还要不断创新追求更高的技艺价值,通过展示、拍卖、鉴赏,将“山西三宝”推向国际,进一步弘扬传承传统文化。
“高平珐华”瞬间成为文博会的“网红产品”。
珐华始于元而盛于明,是琉璃的一个支系,承接着唐宋三彩的余韵。《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珐华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北方之窑,泽州、蒲州一带所出者最佳……高平是珐华的发源地之一,在“晋地琉璃遍天下”的辉煌中,让琉璃从建筑装饰构件走进了大雅厅堂。因为多用于宗教场所,也因其华美庄严,也叫“法华”。
如同它今天听来已经有些陌生的名字,是因为珐华存世比较短暂,起于元,兴于明,终于清雍正时期,断烧已久。釉色是珐华最突出的特色,它突破了琉璃单调的黄、绿,呈现出蓝、白、黄、绿、紫等丰富的色彩。书中曾描绘它的颜色,“其蓝如深色宝石之蓝,其紫如深色紫晶之紫,其黄质如金箔,孔雀绿一色尤为鲜艳……”短短三四百年的发展史中,其生产和制作工艺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以其复杂而特殊的制作工艺和艳丽而明快的低温彩釉,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历史地位的一朵绚丽奇葩。
由于山西珐华生产工艺的复杂和特殊,制作历史的短暂及其生产的地域相对较小,所以保存完好、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现在所能看到的大多数珐华器都珍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这也使得许多人不了解珐华,导致这一珍贵的文化遗存,未能得到足够的认识与保护。
为了把这项技艺给“拾”回来,在市委宣传部重点扶持下,高平市朝元晋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于2016年年底在三甲镇邢村设立窑口朝元窑,聘请中央美院设计院副院长林存真教授、中国知名设计师于山教授做专业指导,经过上万次的调试,终于重现了珐华彩釉艺术。截至目前,他们已经研发出近50种不同的色系,葡萄紫、茄皮紫、紫罗兰、孔雀绿、翠绿、苹果绿、琥珀黄、金箔黄……他们以北方文化为背景,将粗犷、豪放、朴实的审美意识刻画在了陶瓷之上,形成了独特的珐华文化。
由于烧造工艺的繁复与特殊,高平市朝元晋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研究与创作团队几经寒暑、研习实践,使大型文殊造像等系列珐华惊艳亮相。珐华文殊菩萨像高1.85米,是失传了近300年的珐华釉复烧成功、重新问世的代表作,青狮的四足之间完全镂空,没有任何支撑重量的填充物,在大型塑像中非常罕见。2018年10月,朝元晋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圆满完成了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国礼的设计与制作任务,并在故宫的欢迎仪式上赠送给前来参加的各国政要,获得了与会人士的一致赞许;2019年高平珐华被评为晋城十大创意产品。
高平市朝元晋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勇勇告诉记者,复原高平珐华工艺,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我们希望通过对珐华及琉璃技艺、烧制、造型等研究,建立工坊、窑口,并实现创新性转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通。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珐华的研究、复烧、设计转化等,与国内外文化平台合作,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进而打造集高平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与技艺为一体的珐华及琉璃文创产业。
在昨天的文博会上,高平珐华俨然成为晋城展区的“网红打卡地”,观众纷纷与高平珐华的代表作“牡丹璎珞纹梅瓶”合影。一位来自深圳的客商告诉记者:“我平时也会搞一点收藏,以前就对珐华很感兴趣。这次了解了高平珐华的复原历程,深感这群年轻工匠们太不容易了。他们重新点燃了珐华的窑火,让这种文化得以续写传承,太惊艳了。能在这次文博会看到高平珐华,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