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商汤都城可能在阳城

时间:2020-08-14 17:00:15 | 来源:山西日报
现存于阳城县中寨村成汤大庙的石碑(局部)上刻有“惟余阳城密迩亳都沾恩尤甚”的字样。清同治版《阳城县志》关于阳城为商“畿内地”的记载。阳城县王曲村北部的关岭圪堆大型宫殿遗址。

商汤都城究竟在哪里?历代学者所持观点甚多。在全国第四届阳城商汤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商汤都城在阳城王曲一带”的观点,引起了与会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阳城的汤庙数量为全国之最、分布也最为密集,在古代阳城境内几乎每隔一里地就有汤庙,最多时达到380多座,体现了阳城与商汤都城地望的密切关系,况且还有诸多证据佐证了商汤都城在阳城。

古县志佐证:阳城为商汤时期的京畿之地。

清同治版《阳城县志》记载:“商,冀州之域,相传为畿内地,曰桑林,汤祷雨处。”一句话包含三层意谓,一是阳城地区在商代属于冀州范围;二是相传阳城为商汤时期的京畿之地;三是桑林是商汤祷雨的发生地。

古冀州是华夏文明的发轫之地。《谷梁传·杨士勋疏》云:“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则冀州是天子之常居。”这段记载说明了尧、舜、夏朝和商朝的都城全部在冀州,冀州为“王畿所在”。加之,阳城地处山西东南端,在古冀州核心区内,自古就流传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嫘祖养蚕、尧舜禅让、舜渔濩泽、禹凿石门、汤祷桑林等众多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晋城市之所以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远古神话发生的核心区域”,与阳城关系极大。

金石佐证:只有阳城地区紧靠商汤亳都。

阳城县西河乡中寨村成汤大庙里存有一通明万历三十九年重修成汤庙碑记的碑碣,碑文中记载:

余尝为儒士之时,切闻业师有云:人有立功于一时,兴利于一邦者,后世犹追而祀之。矧余有商成汤矣,于亳邑遭桀矫诬,爰举义旗,回旱,桑林□万民暑渴,宏勋伟烈,方之一时一邦者,岂啻霄壤也。惟余阳城密迩亳都,沾恩尤甚,故其境内,在在创建庙宇,绘塑圣像,春秋四时,以享其报也。

这段碑文提到了亳邑、桑林、阳城和亳都等重要历史地名,其中的“惟余阳城密迩亳都,沾恩尤甚,故其境内,在在创建庙宇,绘塑圣像,春秋四时,以享其报也。”特别提到阳城与亳都的关系以及阳城境内里里皆有汤庙的原因,即“只有我们阳城地区紧靠商汤亳都,沾得商汤王的恩惠尤其多”,言明在明代以前,商汤亳都与阳城的密切关联就已得到官府和民众的一致认同。

文物佐证:阳城县属于早商文化分布范围。

阳城县文物博物馆珍藏的一套古老石磬,是早年在阳城境内发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先生认为,该石磬介于打制与磨制之间,为商朝前期遗物,属于商汤祭天祷雨礼乐重器。

王曲村周边密集分布有先秦和史前遗址。在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阳城境内登记在册的古遗址多达90处,仅在王曲村附近就分布有中李商西周遗址、王曲东周遗址、孙沟旧石器遗址和宋王旧石器遗址等4处古遗址。

王曲村发现有二里岗文化陶片。2016年11月6日,在阳城县参加全国第三届阳城商汤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与会专家,对王曲村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了一些陶片,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镇豪先生等专家认为是二里岗文化陶片,属于早商文化。在随后举行的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宫长为先生指出,阳城县包括王曲村在内属于早商文化分布范围,至少说明王曲村及其周边是商人早期活动的地方。

此外,王曲村有多位村民反映,1994年修建王(曲)上(李丘)水泥路时,在挖路基的过程中发现了用河砂石圈垒、上面盖有石板的疑似甲骨储藏坑,坑内甲骨整齐码放。当时村民捡拾了几片察看,发现上面刻有类似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甲骨文样的文字,由于老百姓认为骨头不吉利,随即被推走丢弃,甚为可惜。

文化佐证:王曲村流传有关于商汤都城文化的谜语和唱词。

王曲村有一条世代口口相传的谜语,谜面是“亳洛里抬朝廷”,其谜底就是“王曲”。其中,“亳”是指亳都;“洛”是指洛水,即指村西三河交汇之处的十字交叉形河道;“抬”是抬轿的意思,在阳城方言中也有隐藏的意思;“朝廷”就是指商汤朝廷。该句话真实的含义就是指商汤在王曲村建过都城。

王曲村还有一曲世代传唱的鼓词,生动地诠释了这一传说。鼓词唱道:“汤王坐帝关岭上,亳洛里头把天下掌。关岭后头住娘娘,大燕小燕是祖娘。骑马坐辇出马桩,吃食都在舀沟存。石人阵玄机藏,虚实变换敌难防。步骑掌和砦上,王宫的安危他担当。汤王乘凉柏树下,蚂蚁无知龙身爬,汤王令其不上身,从此树下不痒身……”

这段鼓词传唱年代久远,至今为全国独有。其内容正是当年王曲村为商汤都城的具体描述以及商汤在此地的活动情形,可谓是王曲商汤亳都的真实写照。

遗址佐证:王曲尚存关岭圪堆大型宫殿遗迹。

规模庞大的宫殿基址是都城存在的必要条件。王曲村北部的关岭圪堆,为坐北朝南的格局,远观形似九层高台。每层面积约2000平方米,在不厚的黄土下面,有一层约1米厚的料礓石夯土层。从夯土层侧面看,会发现这些红土夹料礓石夯土层均为水平横向构造,且上下厚度大致齐整,是明显的人为建筑。关岭圪堆的表层土为白土,与下层和周边的红色原状土形成鲜明对比。

《周礼》中注释,“关,界上之门。”古时天子为天帝之子,关岭九层高台顶上是天界之门,天子在关岭上坐帝,替天行道,以管理天下苍生。而关岭圪堆往北紧邻的鸟形圪堆,当地人传说为后宫娘娘住的寝宫,两个圪堆整体结构为前殿后寝的传统宫城布局。

地形佐证:关岭圪堆与商汤宫邑位于“下洛之阳”的地理特征相吻合。

关于商汤王宫地理特征的记载,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文》(卷七)云:“汤受命而王,应天变夏而作殷号……作宫邑于下洛之阳。”明确指出,商汤王宫的具体位置是位于“下洛之阳”。洛字的本义为十字交叉形河流,即洛水。“下洛之阳”是指十字交叉形河流向下流动方向的北面。在王曲村西南部,西小河从西而来,孙沟河从北而下,舀沟河从西南而出,三河在王曲村西南汇聚后,从村南流向东方,天然形成了独特的十字交叉形河道。而村北的关岭圪堆为传说中的商汤宫城遗址,正好与“下洛之阳”的特征相符。

地名佐证:王曲周边的古老地名隐藏着商汤都城的完整信息。

古老地名是古代特定历史的印记。经研究发现,王曲村及其周边地名符合作为商汤都城的完整功能体系,包括王宫、外城、郭区、粮食加工储存的场所、王宫饮水的水源地、王家狩猎游乐的场所、完整的都城军事防御体系、相关的祭祀场所和都城内的东西官道等。其中,关岭为商汤王宫大殿遗址,舀沟(古称谷子庄)为王城的粮食加工场所和粮库,壶突濠是王宫的水源地,西囿为王宫西面供王族狩猎和游乐的场所,步骑掌和砦上为负责守卫王宫西门和南门的御林军驻地,马桩河是王宫的马场,射场是武士射箭练武的场地,墩圪堆是传递军事信号的烽火台遗址,成汤庙为祭祀太祖成汤的庙宇,鬼王庙为祭祀鬼神的庙宇,石人沟里的石人、土马与祭祀兵马有关,东官道和西官道是都城内东西走向的官道,等等。

综上所述,从古县志记载、金石佐证、文物考古、民谣鼓词、宫殿遗址、地望特征、古地名信息等多方面,都证明了商汤都城在阳城的几率很大。(作者 刘学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