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月来,新绛县横桥镇支北庄村的聋哑夫妇支建立、马小丽的早点摊非常火爆,不仅有本村的村民光顾,还吸引了附近曲村、兰村的村民,每天收摊时都能收入300余元。
在家里,他们的聋哑父亲支俊平和老伴儿王晒女招呼5岁的孙女支媛媛吃过饭后,也匆匆赶往村集体大棚干活去了。村集体利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65万元,建设的3座占地20亩的超级日光温室大棚,实现了反季节蔬菜工厂化生产。大棚里一串串或绿或红的西红柿挂满枝头,特别喜人。支俊平夫妇已成了大棚里的“固定工”。
地处峨嵋岭上的支北庄村是个贫困村,支俊平一家5口人,除孙女媛媛外,4个大人都是聋哑人,生活尤其困难。扶贫干部来到这里后,他们一家人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日子有了很大的起色。
第一拨亲人:让孩子上了幼儿园
“小媛媛忽闪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很是让人喜爱。”回忆起2017年第一次来到支俊平家的场景,新绛县经管中心副主任、驻支北庄村第一书记邢岗非常感慨。当时,媛媛并没有像同龄的孩子一样被送往幼儿园。
“媛媛耳朵能听见,也会咿咿呀呀地说话,如果长期不与外界交流,语言功能会慢慢退化。”见此情景,邢岗很是着急。但支俊平一家人将媛媛视若珍宝。尤其是妈妈马小丽,每天把她抱在怀里寸步不离,更别说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了。
“必须尽快送媛媛上幼儿园。”邢岗和驻村工作队队员达成一致意见。经过多次上门摆事实、讲道理、做思想工作,最终,在他们苦口婆心的劝导下,支俊平一家人同意将媛媛送往张店村的幼儿园。如今,5岁的媛媛在幼儿园已上学两年了。“孩子刚来的时候比较认生,现在好多了,在幼儿园交了很多好朋友,老师们也都很喜欢她。”幼儿园的老师说。
每次回到家,媛媛扑在大人的怀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叫个不停。“虽然听不见,但我们心里却很高兴。”支俊平通过手语比划,表达着内心的激动。
第二拨亲人:工作生活有了保障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可对支俊平一家来说,想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前几年,支俊平一家的收入主要靠儿子支建立打零工。由于身体的残疾,很多工作无法胜任,常常是干一天停半月,没有固定的收入。
去年10月,县委副书记陈小光包联支北庄村后,将支俊平一家确定为他的帮扶对象。陈小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解决困扰支俊平一家人的工作问题。
“最好能在村里为老两口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考虑到支俊平和王晒女两位老人的身体状况,陈小光和工作队协调,去年11月,由老两口负责村里道路的卫生打扫工作,工资每人每月1000元。过年的时候,老两口顺利拿到了3000元。
后来,村集体建成了3个日光温室大棚,工作队将老两口吸纳为“固定工”。“从平整土地,到绑铁丝、拉绳、栽西红柿苗,老两口每天下棚干活,平均每个人1个月能有1500元的收入。”邢岗说。
为了给支建立找份合适的工作,工作队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一开始,通过劳务帮扶的方式,在西曲蔬菜市场为支建立找了一份门卫的工作。但支建立只干了一周,就因为与人交流有困难,加之离村里有20公里远,无法照顾家里,只好作罢。
得知支建立有炸油条的手艺,工作队找到支建立,建议他利用家里临街的优势,在自家门口开办早点摊。
由于没有经验,支建立迟迟没有行动。“你放心,有什么困难我们会帮你解决。”说干就干。这边支建立夫妻俩着手准备食材和工具,那边工作队帮着他打印价格表、贴指示语。
一切准备就绪后,今年3月份,支建立的早点摊正式开张营业。“早餐的经营种类可以再丰富一些。”陈小光和邢岗连续几天早上特意到支建立的早点摊吃饭,一是照顾他的生意,二是给他提出改进建议。现在,支建立的早点摊除了有油条、豆腐脑之外,还有葱花饼、酱香饼、馄饨等,客人也越来越多。
第三拨亲人:做好其他善后工作
去年腊月二十七,工作队特意请来了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手语老师做翻译,一起来到支俊平家,通过1个多小时的长聊,为他们解决了不少困难。
今年4月,县残联的干部来到支俊平家,经过察看和审核后,决定按照聋哑人的需要和习惯,为他们改造洗澡间、厨房。晚上关门后,由于支俊平一家听不到声音,邻居无法联系,工作队还为他家里安装了闪光门铃。
为了让支建立的早点摊办得更好,扶贫工作队在县城为他联系了一个餐点制作培训班。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支建立掌握了多种豆腐脑卤汁的调配,做出来的油条、饼等面食不光卖相更好了,味道也更香了。
看着每天络绎不绝的顾客,支建立夫妻俩甭提多高兴了。收入稳定了,日子越过越好了,支俊平一家更有心劲了。“我们一家人一定好好干,不白费工作队的心血。”支建立不停地用手语比划着,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本报记者芦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