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 晋城人自己的生活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游山西·读历史】碛口:昔日商贸重镇今日黄河胜景

时间:2020-11-08 08:01:17 | 来源:山西日报

翻涌的黄河水顺流而泻,不断地讲述着沸腾的历史。镶嵌在黄河中段的碛口古镇,在粼粼波光的映射下,显得更加厚重与神秘。站在黑龙庙的钟鼓楼俯瞰黄河,你会顿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漫步古镇5里长街,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百年前繁华的商贸集市。碛口本无镇,只因黄河出现“断头路”。晋陕大峡谷中段,黄河与湫水河交汇处下游,平缓温情的黄河水瞬间变得波涛汹涌,咆哮声如晴天霹雳,400米宽的河道急速转弯缩窄百米内,这就是著名的大同碛。“50米落差,长约500米惊涛骇浪,湫水河山洪暴发时大量泥沙巨石堆积卡塞河道,形成无数的暗礁险滩,黄金水道被迫改陆运。”当地居民、碛口老船工李世喜谈“碛”色变。碛本意即浅水中沙石。当地人称大同碛天堑为“二碛”,黄河第一碛则是临汾的壶口,碛口由此而得名。大同碛上游与湫水河交汇处,面向黄河,北靠卧虎山,形成了地理上半圆形的碛口古镇。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碛口渐渐形成水旱码头,是晋商们转运物资的西大门,经贸业兴盛繁荣,被称为“小天津”。自乾隆年间以来,碛口船泊叠岸,人流穿梭,货物山积,驼铃不绝,昼夜繁华,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河套地区和归化平原的粮食、胡麻油及口外皮毛、盐碱、药材等经黄河水运到碛口,转运陆路至晋中平川,再运往全国各地,是最经济与快捷的一条运输线。“鼎盛时期每天近150多只船靠岸。”李世喜讲道,物资中胡麻油的交易量最大,是晋中平川食用油和照明用油的主要来源。当地有民谣:“碛口街里净是油,油篓垒成七层楼。骡马骆驼驮不尽,三天不运满街流。”足以证实当时商贸业的兴盛与繁华。“3条主街27条巷,大小商家1084家。”从小在古镇长大的李世喜,对碛口街道布局了如指掌。头扎白毛巾,身着羊皮坎肩,留着山羊胡须的脸上写满沧桑的他,被媒体称为碛口古镇的“活名片”。漫步2.5公里长的明清街,李世喜不厌其烦地讲述沿街店铺的辉煌史,虽有些门店闭门歇业,但从其精美建筑与斑驳印记中,能寻找出古镇热闹与繁华的迹象。满街商号林立,古色古味厚重,与过往的游客形成时间反差。一家空间较大的“兴盛韩”药店引起人们驻足注意。老李忙上前讲解:此店建于乾隆年间,韩姓老掌柜是河北邯郸人,刚开始做笔墨纸张生意,后又改成药店,生意兴隆几十年。晚年分家时又开两分店,各换一个谐音字,取名“兴胜韩”和“新盛韩”,膝下3个儿子各分一家,相互照顾,生意做得红火。古镇内所有商号门店有序排列建造,形成依山就势、街巷相通的奇特建筑景观。店铺院落以窑洞为主,院中院,院套院,一院连二院,窑洞上修二层窑洞,顺次而建,错落有致,最高达六层之多,院门和房檐大多雕梁画栋,做工精细。沿河主街尤为最长,青石铺路时窄时宽,路下便是川流不息的黄河。让人不禁惊叹先人的聪明智慧。3条主街外,20多条小巷宽窄不一,互通互连,自成一体。巷道坡状上升,弯弯曲曲,用石头铺砌,步步之间镶有微微凸起的横石条,走起来不很费力。一路上,时不时有摄影爱好者驻足拍摄,记录着晋西北少存的别样风景。“太神奇,太惊艳了!”来自福建省的摄影爱好者啧啧称奇。不经意间,我们已到碛口古镇的标志性建筑——黑龙庙,位于卧虎山最高处,是商家们的精神寄托。穿过坡型通道进入庙宇,仰视着走到黑龙王像前,给人庄严肃穆之感,供台上有香烛长明。“明代建造的黑龙庙,中间进行过三次大维修,建造和维修费用都是天南海北的客商们自愿集资的。”老李指着矗立庙门两旁的碑文说道。虽部分碑文已风化模糊,但依稀能看见乾隆、道光丁未年及民国五年的维修记录。龙王庙正对着一个偌大的二层戏台,戏台上方悬挂“鱼龙出听”四个大字牌匾。据《碛口志》记载,商贸业兴盛时期,商号与船家们出行和归来都会许戏祈愿,求平安发财之意。戏台天天有戏唱,是古镇最为热闹的娱乐场所。站在戏台两侧的钟鼓楼俯瞰,滔滔黄河水和古镇全貌尽收眼底。“我小时候的古镇比现在大多了,现在仅留存有1/3建筑。”李世喜摇头感叹。紧接着黑龙庙下侧是商会旧址,现为个人居住。这里的建筑颇有意思,每间窑洞门脸前延伸出一间约10平方米的小房,小房用于白天办公,晚上则进入窑洞休息。依次往下,一座方方正正的四合院房檐前,凌空搭有挂着铃铛的铁丝网,院外墙上写有“当铺”的字样,大门内设有活动陷阱踏板,晚上将插销打开,以防盗贼之患。这些设计奇巧的装置实乃天罗地网。每一处建筑都与商贸业息息相关,感觉久远却又不曾走远。如今,依黄河而生的碛口古镇早已完成了最初的历史使命。随着公路铁路交通的发展,河运萧条,碛口闭塞,曾经繁华不在。正因为此,厚重而深邃的历史文化引起国内外专家关注与重视,沉睡半个世纪的碛口古镇迎来新的生机。2012年,碛口风景名胜区被命名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全国旅游布局黄河板块中的核心景区,碛口古镇再现往日繁华,重回百年前。“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晚饭后,坐在碛口客栈的二层亭台品茶听涛,想起黑龙庙山门前的这副对联,自己犹如百年前的客商一般豪情雅致。

本报记者燕中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