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县 沙上头寄宿制小学 王志宏 摄
□本报记者 郝梦瑶
“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家庭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脱贫攻坚以来,市教育局把教育扶贫作为主题教育践行初心使命的有效载体,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工作,紧盯攻坚目标,强化教育职能,全力推动教育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
高平市西河中心小学学生领取早餐 王椿明 摄
让贫困家庭孩子能上学、上好学
初冬时节,陵川县沙上头寄宿制小学音乐教室里暖意浓浓,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唱新的歌曲。
走在校园里,崭新明亮的教学楼、配备齐全的功能室、干净整洁的师生宿舍让人眼前一亮。2017年,作为移民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工程的小学,沙上头寄宿制小学经过改扩建后,于2018年9月正式开学招生,目前,有建档立卡学生114名。
最美的风景是学校,最好的设备在校园。市教育局以加强控辍保学和农村学校建设为重点,全面推动落实“两不愁三保障”义务教育保障。通过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食堂面积、厕所面积、寄宿生宿舍面积均达到省定标准。为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成果,2019年,我市启动了“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共计规划中央、省、市、县资金2.3485亿元,涉及项目学校304所,目前已投入资金2.126亿元。
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我市制订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切实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子女义务教育有保障突出问题的工作方案》《关于深入开展全市“控辍保学”巩固拓展行动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各县(市、区)政府积极履行控辍保学主体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时落实义务教育入学、复学、保学基本政策,并加强监督落实。
在此基础上,各县(市、区)教育、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主动对接,精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按照“双线四层”,即县(市、区)政府—乡镇政府—村委会(社区)—学生家长为一线,县(市、区)教育局—学校—班主任—学生为一线,统筹协调学校、村(居)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共同摸清辖区内适龄儿童少年情况,构建数据互联互通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辍学学生劝返复学、登记与书面报告制度,加强学生失学辍学情况监测,真正做到了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目前,我市无“因贫辍学”适龄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
送教下乡 本报记者 杨珂 摄
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11月20日,沁水县郑村镇中心学校郑村小学的课堂上,来自城区凤鸣小学的教师毕薛平示范讲解了道德与法治《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她以一个环境污染的短片导入,结合生活实例、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认识环保的重要性。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参与互动,表达能力、展示能力得到锻炼。
这是今年我市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送教下乡活动的一个片段。
为切实助推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市教育局持续加强贫困地区教师资源配置。近5年来,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特岗教师招聘、公费师范生签约、公开招聘等教师引进工作,持续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积极协调保障乡村教师待遇,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晋城市进一步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持续推动乡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据统计,5年来,我市共招聘特岗教师485名,其中为陵川招聘中央特岗230名,为沁水招聘中央特岗教师115名,有效解决了陵川、沁水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队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共签约公费师范生275名,其中陵川签约7名省属公费师范生,沁水签约6名部属公费师范生、15名省属公费师范生,进一步优化了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了师资层次。共交流教师4518名、交流比例17%,交流校长422名、交流比例35%,其中陵川交流教师728人、比例27%,校长交流30人、比例23%;沁水交流教师442人、比例16%,校长交流89人、比例63%,进一步促进了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共派出17043名教师参加培训,其中陵川派出3613名,沁水派出2015名,大大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同时,全市5所省级示范高中与陵川县、沁水县普通高中开展了结对帮扶,通过师生互访、跟岗学习、联合教研、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促进两县高中教育优质提升,加快发展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根据教育部离校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高平一中等示范高中通过空中课堂、钉钉会议等形式开展了网上直播教学,并覆盖帮扶学校。各中小学校应对新情况,采取新举措,创新性开展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系列帮扶活动,取得明显实效。
阳城县芹池中心学校营养餐 胡晋锋 摄
保障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入学
阳城一中高一学生元琳娟清楚记得,去年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父母脸上写满骄傲,但背地里却为学费发愁的样子。这一烦恼很快就有了解决办法,因为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又是慈爱阳光班的学生,通过接受贫困资助解决了经济困难,学习上没有了后顾之忧。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建立健全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新生的资助体系,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建档立卡等四类学生实行了资助全覆盖。各县(市、区)也在不断出台地方政策,阳城县于2017年开始,对农村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实施范围为全县乡镇和村集体办幼儿园和小学附设班;沁水县从2013年实行幼儿教育全免费,一类园每生每学年1750元、二类园1300元、三类园1000元、四类园650元;泽州县对农村学前三年教育进行免费。
据统计,5年来,我市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06875人;共落实中央、省、市、县“教育扶贫”专项行动扶贫资金15691.6万元;共受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07251人,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应贷尽贷、应助尽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