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怀古》民国·李春浦苍苍秦岭松,郁郁汉宫柳。长留天地间,谁与争悠久。云山护大槐,垂荫可数亩。聚族万千家,鳞比难齿数。有明洪永年,朔南迁户口。天涯各一方,至今不忘祖……民国三年,曾经在外做官的洪洞人景大启、刘子林等,广为募捐,在古大槐树原址,建成碑亭、牌坊、茶舍等,以为纪念大槐树移民。事成,邀请当地士绅贤达共同参加落成典礼。众人纷纷赋诗以志。这便是其中一首。李春浦是翼城人,光绪年间中举,任过吏部主事、员外郎以及广西庆远府知府,辛亥革命后去职归乡,作为曾担任过知府高官的他,遇上如此盛事自然在受邀之列。典礼之上,共成诗数十首,如果按艺术水平而言,李春浦的诗不是最出色的,但他最凝练地叙述了明朝洪洞大移民事件,所以被我挑了出来。明朝洪洞大移民事件,发生在明初的洪武、永乐年间。当时,整个中原地区,屡屡被战火摧残,最主要是元末的农民战争和明初的靖难之役,加之频繁发生的水、旱、蝗、疫等灾害,导致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而在山西,却较少被战火袭扰,人民生活还算安定,是乱世中的一块净土,几十年间,自然生育加上各地逃难而来的百姓,竟然出现了“聚族万千家,鳞比难齿数”的情况。据史料记载,洪武十四年时,山西一省人口,比河北、河南两省总和还要多。而正常情况,中原富庶,地大物博,人口会比山西多得多。比如在今天,河北(包括北京天津)、河南地区的人口,都在一亿左右,起码要超出山西五千万去。为了充实中原人口,尽快恢复社会生产,朝中许多大臣都提出迁山西之民以实中原的方案,并得到了朱元璋的批准。于是,在洪武二十一年,持续几十年轰轰烈烈的大移民运动就开始了。如李春浦所说,“有明洪永年,朔南迁户口”。洪永,即是洪武、永乐的并称,朔南,则是朔州以南,代指山西。或者可以理解为洪洞移民向南、向北迁徙。当时移民,并非只从洪洞一地迁出,事实上包括晋中、晋南、晋东南等山西各府县,而洪洞处于南北交通要冲,应该是重要的发遣地之一。且大槐树“垂荫可数亩”,是最醒目最好记忆的标志,所以成为移民事件的象征。于是就有了“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民谣,也有了各省市各姓氏家谱中众口一词“祖先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之类的记载。明初近半个世纪的山西移民,有史可证的就有十八次,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不仅要远远超过历朝的实边屯田,也要超过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如今,大槐树移民后裔已达数亿人,遍布国内十八省市乃至海外。中国人重视血脉传承,重视追根溯源,大槐树就成了凝聚这一传统文化精神的寄托,也成为大槐树移民共同的家园信仰。所谓“天涯各一方,至今不忘祖”。据说,辛亥革命时,清政府派北洋军卢永祥部来平叛,在赵城县(今也属洪洞)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到了毗邻的洪洞,却军纪肃然,甚至有很多人专程祭拜大槐树的。这就是因为卢永祥部官兵多出自京、冀、鲁、豫,大部分人从小就听父老说自家是从大槐树迁出的——到了祖宗之地,怎么能为非作歹呢?经历了这件事,景大启等人感念大槐树庇护桑梓之功,于是便有了这次为大槐树修建碑亭、牌坊之举动。又过了几十年,大槐树见证着新中国一步步地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团结炎黄儿女,凝聚民族感情,洪洞县每年都要在大槐树下举行寻根祭祖文化节,声势影响越来越大,去年4月5日,便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万人共同祭拜大槐树移民先祖。这已经成为洪洞当地最重要的文化盛事。民国初年的大槐树,无非有一碑一亭一茶舍,新中国成立后的大槐树文化园,也无非是一个小公园,后来又修建了祭祖堂、祭祖广场等仿古建筑。要说景色殿堂之美,是比不上传统人文名胜的,然而,2002年,大槐树文化园就成为国家4A景区,2018年,又荣升5A,靠的是什么,就是因为洪洞县是亿万人心中神圣的“老家”——认祖归宗,有条件的话,谁不想回老家看看呢。临汾文旅有句广告词,所有的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才是回家。虽然说,临汾有尧庙华门、有丁村遗址,也有晋国博物院这些显示中国历史之悠久、祖先文化之璀璨的景区,但无疑,这句话一大半,指的就是大槐树文化园,那棵几百年前移民先祖频频回首挥泪别去的大槐树。
李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