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旅游路 培育产业带
本报讯 近年来,陵川县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优势,抢抓省委、省政府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契机,立足“大旅游、大农事、大康养”定位,精心建好太行一号旅游路,集中力量培育康养产业带,蹚出了一条乡村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
创新思路,系统集成,精心建好一条旅游路。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设中,陵川县把道路建设与沿线乡村发展、景观建设、产业提质等有机结合、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了道路系统、服务系统、慢行系统、文化景观系统、生态修复系统、智慧系统“六大系统”建设,努力变“旅游公路”为“公路旅游”,让游客快进、慢游、深体验,真正停下来、留得住、玩得好。其中,道路系统,目前百公里旅游公路全线贯通,成为全域旅游大通道;服务系统,利用现有村庄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功能要素,实施生态厕所、停车场等基础建设项目,同时,结合产业发展,沿线新建农产品交易市场、自驾露营地、旅游公厕等,满足产品销售、休闲娱乐等需求;慢行系统,依托田间道路和驴友徒步线路,在崇山峻岭间打造了百公里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并对沿线施工便道、穿村道路、村通公路进行升级改造,施划标线标识,推出一批公路骑行道;文化景观系统,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村庄统一实施房屋外立面改造工程,因村因地建设了一批村标桥廊、民俗农事展示体验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和居民广场、口袋公园;生态修复系统,在道路两旁的山上山下、村庄院落、田间林地等种植中药材、绿色蔬菜、时令水果、灌木花草等,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河治理;智慧旅游系统,推出手机APP应用软件,使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能快速便捷地体验到旅游导览、景点介绍、音乐陪伴、安全警示等智能化、个性化的自助服务。
发挥优势,找准切点,着力培育一条产业带。围绕“康养+”主题定位,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为依托,以沿线特色重要村庄为节点,大力发展中医养、体育养、旅居养、研学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康养产业带”。先期以浙水村、松庙村为试点,开发了一批精品民宿、特色小木屋、咖啡屋、乡村书屋、古建院落、特色商业街和药膳、药茶、药浴、优氧等健康体验产品,项目全部投入正常运营。去年国庆小长假期间,两个村的旅游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在此基础上,积极响应全市打造“百村百院”精品工程的部署要求,按照“1+7+21”的模式,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29个康养特色村集中连片建设,预计今年上半年可初见雏形。建成后,29个村将串珠成链,形成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休闲康养农业带和“太行一号、此生必行”康养主题公园,真正将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成无门票的旅游风景区、无污染的有机产业区、不离乡离土的创业就业区、享绿水青山的康养休闲区。
激活要素,打造引擎,创新探索一套新机制。为了全力打造“一带一路”,围绕“人、地、钱、产品”等要素,陵川县本着政府赋能、市场运作、乡村主体、群众参与的原则,为乡村发展搭建框架体系和运转机制,努力让闲置的资源、资产、资本动起来、活起来,为村集体和群众增收提供长期可持续的稳定支撑。人才方面,设立政府专家顾问团队,引进东方农道文化专业团队等,成立“太行农事”运营平台,提供规划设计、资本运作、人员培训、运营管理等服务;与山西省中医药大学开展校地合作共建,与两省八市的工会组织达成客源输送意向,并培育了一大批乡土网红、乡土名厨、乡土导游、乡土艺人,吸引了一批在外人员返乡创业,为休闲农业发展搭建起了“人才库”。土地方面,充分利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结合农村“四块地”改革,各村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组织,采取收储、入股、租赁等方式,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形成集体可经营性资产,为项目落地储好“标准地”。资金方面,由陵川县田园农投公司牵头,统筹整合公路建设资金、扶贫整合资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资金作为资本金,并联合乡、村两级联合社形成的资源资产,统一进行融资,撬动金融机构贷款和工商资本投入,为乡村发展蓄好“资金池”,提供硬核支撑。
(秦晓丽 张晋 吴艳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