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以“立德立身、修业修能”为校训,“有技有力、成匠成才”为办学定位,秉承晋能控股集团“创新、绿色、卓越、高效”的企业精神,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质培优、以质图强,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具有较高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创新教学方式 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针对学生对学习、工作的需求,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分层教学。一方面,不断扩大“普惠式”教育的覆盖面,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通学生从校园走向工作单位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打破班级、年级等常规建制,遴选一批有“专升本”及参加技能大赛兴趣浓厚的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和训练,实现人才培养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
学院积极进行“三教改革”,在提升教师素质、推动教材建设的同时,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打造理实一体化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实训室,让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教师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开展启发式、体验式、项目式、探究式的创造性学习课堂,让学生成为“红花”,教师变成“绿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运用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学习,许多学生从入校“一问三不知”的“学术小白”变成了一个个精通专业知识,手握多项大赛奖项和专利的“技术大拿”,为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设绿色新能源专业 助力山西转型发展
为培养新能源、环保领域高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促进山西转型发展,学院以大同市建设新能源城市契机,“政、企、行、校”四方协同育人,与清华大学设立的综合性大型企业积极对接,成立“大同启迪未来能源学院”。大同启迪未来能源学院是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2020年列入大同市政府十大重点工程,重点建设新能源工程、智慧能源、节能环保三个专业群,开设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厂热动力装置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软件技术5个专业,主要培养新能源、环保领域生产与安装、测试与检修等高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形成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三链合一”模式,目前已招新生105人。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提质培优目标,牵头举办并壮大“大同新能源职业教育集团”,致力把大同启迪未来能源学院建成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国家新兴战略产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产业学院,以实际行动助力山西能源革命,培育能源科技优质人才和创业综合型人才,为山西省能源转型及高质量发展注入新血液、增添新动力。
企业办学 特色发展 以赛促学 追求卓越
办学45年来,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发挥企业办学的特色和优势,实现多格局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以全日制、函授、业余等形式,通过自办、合作等方式开办了高职、中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安全培训方面,学院具备煤矿、非煤、特种设备、特殊工种、管理人员、岗前培训、从业人员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多格局的培训功能。在技术服务方面,开办安全阀校验站、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技能评价中心,同时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对外技术服务。经过多年发展,学院不断调整办学格局、完善办学条件、充实办学理念,获得“国家煤矿安全培训示范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全煤系统优秀教学单位”“山西省安全生产培训机构”等多项称号。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遵循“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赛教融合”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提高专业实践水平。2018年、2019年学院连续两年举办全国职业院系技能大赛并荣获“突出贡献奖”,参赛学生均取得优异成绩。2020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6名学生取得国家一等奖,获得免试升本资格;在全省第十四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软件测试技术项目获得团体二等奖,建筑工程识图、税务综合技能、数字化矿山监测技术、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等多个赛项均获得三等奖;在全国煤炭院校技能大赛中数字化矿山监测技术赛项获得三等奖。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梯队培养、参赛运行机制上学院积极探索,追求卓越,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高效管理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学院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发挥多元主体合力,建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治理结构,助推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助推人才质量的高水平培养。
学院强化系统思维,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范学校党委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重大议事决策机制,健全院长办公会、政工例会、专题会议等执行落实机制。同时以“管办分离”为目标,将“重心下移”,强化系部为主体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明确院系两级管理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经费预算等方面的职责与权利,最大限度地调动院系两级教职工的积极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明确人员分工,各尽所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顾全大局,团结一心,使学校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
此外,学院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延伸服务链条,便捷服务流程,满足个性需求,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实现精细化治理;打破数据壁垒,消除信息孤岛,“让数据架起连心桥”,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联动,实现协同化治理,打造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治理的新生态。(段勃 胡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