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一个电视栏目“梨园春”的影响,我逐渐喜欢上了国粹——戏曲。“梨园春”由一家地方电视台举办,已坚持了27年之久。“梨园春”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值得一品再品。“梨园春”之“梨园”的来历,还要追溯到唐朝。据史书记载,唐明皇李隆基自幼喜爱歌舞,擅唱爱演。他六岁时,祖母武则天大摆盛宴欢宴群臣。席间,李隆基曾表演歌舞节目《长命女》,博得了皇亲国戚及群臣百官的赞赏。他继位以后,便选定一个广植梨树的离宫别殿“梨园”作为当时戏班演出的活动场所。后人就常用“梨园”指代“戏剧界”。在随后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看戏只能到戏院或有戏台的地方。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看戏听戏的“地方”有了新的选择。“梨园春”就是一个突破了地域限制、以电视节目的形式搭建起的一个跨越时空的百姓文化乐园。提到“梨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清末民初年间的“梨园三怪”。第一怪王益芬大师,生来就是哑巴,但他深受父亲的影响,平日里一边看父亲演戏,一边默记于心,每天起早贪黑地苦练戏功,终于有一天一鸣惊人,成了有名的武花脸。第二怪孟鸿寿大师,自幼患软骨病,走路一瘸一拐,但他偏爱戏剧,苦练多年后也成为一代“名丑”。第三怪双阔亭大师,自由学戏,后来因病双目失明,但他并没有放弃,愈加勤学苦练,终成功深艺湛的名须生。多年来,出于对中华戏曲文化的喜欢,只要没杂事干扰,都会坚持观看“梨园春”节目。节目以戏迷擂台赛方式呈现,汇集了全国各地不同的戏曲剧种。节目舞台设计流光溢彩,舞台下现场观众座无虚席。擂台比赛一般都为两两对决,每期播出四组比赛。参加比赛打擂的选手有的是出自戏曲名师的高徒和弟子,有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爱好者。其中有来自大专院校的学生,还有许多少年儿童。节目有时还安排戏曲名师专场演出。选手年龄跨度很大,上自白发老者,下至垂髫幼童。通过海选、初赛、复赛、半决赛、总决赛,决出擂主。每位擂主都是唱念做打的顶级高手。比赛中最吸引我的是那些扮演反串和丑角的选手,有的女选手竟可唱出洪钟般宽厚粗犷的曲调,有些膀宽腰圆的八尺男儿竟可唱出音色甜美的唱腔。特别是有些丑角,如六岁的刘奇奇扮演的“恶婆婆”栩栩如生,所塑造的人物鲜活生动,惟妙惟肖。选手张晓英浑身都是戏,眼神动作样样引人,她的唱词、念白、插科打诨有许多是现场发挥,常能赢得观众阵阵喝彩。说到丑角,很多人可能想不到,他其实是戏班里地位最高的角色。这可能是因为当年唐玄宗非常喜欢扮演丑角的缘由。据说戏班在梨园唱戏、剧中有丑角时,他总会登台表演。皇帝扮演丑角,造成了尊丑就是尊皇帝的观念,戏班里对扮演丑角特别推崇,使得丑角艺人的地位大大提高。梨园前辈们经常说,过去戏班里的演员唱得再好,演技再高,在班子的地位也是老二,唯有唱丑角的演员才是老大。许多戏班里甚至有丑角才能坐在衣箱上休息的“规矩”。俗话说,丑角进城赛医生。“无丑不成戏”,在我看来,丑角其实最美,因为滑稽、诙谐、幽默的丑角能给观众带来意外的快乐和愉悦。选手们表演结束后,评委们也会上台用精彩表演为选手们拉票。如多才多艺的范军、黄梅戏名家吴琼,激情豪迈的李树建、豫剧名家教育家小香玉、唱腔铿锵的京剧名家关栋天、风趣十足的“丑角”金不换等评委,每当他们上台表演,都会引起雷鸣般的掌声。评委们对每一个选手提出详尽细致、精准独到的评价和讲解,使选手和观众对各种戏曲有了更深的了解。“梨园春”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快乐,还使我们了解和懂得了许多戏曲知识,是一个难得的国粹艺术传承课堂。“梨园春”还多次组织选手出国演出,2018年到俄罗斯演出时就深受俄罗斯观众的欢迎。孙悟空扮演者——豫剧青年演员孙敬朋表演技巧娴熟自然,翻跟头、耍金箍棒都让人眼花缭乱,把金箍棒抛向空中,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能稳妥地接着。他时而抓耳挠腮,时而纵身跳跃,简直就是又一个六小龄童。演出结束后,俄罗斯青少年观众纷纷上台与这个毛手毛脚的“孙猴儿”互动。虽然语言不通,但台上台下已是一片欢呼,让人难以忘怀。此时此刻“梨园春”节目又成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语言”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使者。
□陈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