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资料显示,“十三五”期间,太原市晋源区新建体育场地377处,各村、社区新建(更新)全民健身设施1438件。目前,该区共有全民健身站(点)、晨晚练点65个,老年人体育活动站(点、室)123个,社会足球场地10块,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充分解决了人民群众“去哪锻炼”的根本问题,基本满足该区人民群众日常健身需求。其实,这只是山西体育事业发展的冰山一角,也同时表明体育事业正在成为山西人的幸福事业。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基于这一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十四五”时期,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发展新局面。这一时期,山西的体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这与山西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与助力我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还有相当的距离。此时,我们需要积极主动把体育工作融入山西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洪流中,立足新发展阶段,以人民群众从温饱型向更高级的品质型转变的体育需求、体育强省的需要出发,改变过去体育工作的思维模式和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经验型向科学化转变,从简单供给向多方位服务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从单纯追求数量向同步提升质量转变。同时,充分认识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新特点,在抓好竞技体育提高的同时,也要注重群众体育的普及,要大力建设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也要引导和服务体育产业蓬勃开展,统筹兼顾,补足短板。当然,山西的体育业还要融合发展。也就是说,通过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实现体育的资源要素与外部的资源要素有机结合,主动和教育、文化、旅游、科技、健康、医疗、养老、互联网等涉及群众民生和百姓福祉的领域建立融合机制,扩大融合领域,推进融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快三晋体育业发展步伐,走出体育路径,让“体育山西”成为“健康山西”的载体和路径,让体育这一阳光事业、民生事业真正成为山西的幸福事业。
本报首席记者贠娟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