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母亲的唠叨

时间:2021-04-11 12:00:17 | 来源:山西日报

在我的印象中,儿时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缝补浆洗、买菜煮饭都是母亲在操劳。我们家有六女二男八个孩子,日子过得艰难,终日劳累的母亲免不了情绪焦躁,嘴里唠唠叨叨,有时是冲着我们,有时则是自言自语。那时候听得多了,觉得烦、不爱听,现在想起来,母亲的唠叨,很多是非常有道理的。可惜我只记得一些,大多数都忘记了。母亲说得较多的一句话是:“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这无疑是说过日子要精打细算,量入敷出。那个时候,父亲的工资一百多元,算是高工资了,但家中孩子多,上学的多,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母亲有个小账本,每月发工资时都要进行当月开销预算,每天的开销按照预算走,买酱油的钱不会去买醋,一毛两毛三分五分都记得清楚,柴米油盐绝不会告罄了才想起来购买。在买菜时,她会为了节省几分钱跑老远的路排大队去抢购“论堆儿卖”的便宜菜。由于母亲精打细算从不乱花一分钱,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清淡却安稳。而且不管日子过得多么艰难、手头如何拮据,克己节俭的母亲每月必拿出10元钱寄给远在东北老家的奶奶,于是“孝亲”的种子便在我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在我参军后,每月6元钱的津贴,我都拿出5元钱寄给母亲,尽管她一再写信说家里用不着这钱,不要再寄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也是母亲经常唠叨的。与之对应的还有“穷家值万贯”等,这都是说过日子要节俭,不可奢侈浪费。我记得家里有一把炒菜用的小铁铲和一个小铝盆用了十几年,前者都磨秃了,后者也变了形,仍然在用。家里姐姐多,而我又最小,经常要穿她们穿过的旧衣服,这使我很不乐意。记得母亲把我三姐穿过的一件蓝色灯芯绒夹克改了改给我穿,从高小一直穿到初中。其实母亲还是偏爱我这个老小的,有一年夏天特意给我买了件带花纹网眼的白汗衫,我噘起嘴巴说“这是资产阶级少爷穿的,不是我们‘红小兵’穿的”,母亲无奈到商店按我的要求换了件当时孩子们颇为流行的蓝白道相间的“海魂衫”。军嫂们有一种调侃的说法:嫁给当兵的是“前半辈子守寡,后半辈子搬家”。是啊,我提干后,随着职务的升迁,从西北到东南先后搬了七八次家,每次搬家时都有一些“留着无用、弃之可惜”的旧物件不知该不该扔,犹豫之时,就想起了母亲说的“穷家值万贯”,于是就想先留下,后来还是妻子说:要学会做“减法”,不能只知道做“加法”,要能够“舍得”“放下”,才能轻松前行。可见有些老话,在新时代又有了新的含意。我小的时候,不像现在的孩子被大人追着满世界跑就是不肯吃饭,我那时候特别能吃,不是吃不饱,就是饿得快,用母亲的话说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尤其是星期天,家里由三顿饭改成两顿饭,上午开饭前的那段时间最难熬,肚子饿得咕咕叫,有时泪眼巴巴地抱怨母亲怎么还不开饭,母亲就会说:“快了,快了,慢工出细活,好饭不怕晚。”实际上母亲每天都要早早起来给我们准备饭食。母亲喜欢蒸用白面和玉米面掺在一起的“二面馒头”,那时不像现在有发酵粉,母亲头天晚上要用“面肥”发面,第二天早上起来揉面、兑碱有时还放点糖精,蒸出的二面馒头暄腾、香甜。看着我和哥哥狼吞虎咽的样子,母亲会笑着说:“别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或者说:“慢慢吃,别贪多嚼不烂,细嚼慢咽才有味道。”母亲关于吃的这些唠叨,在我走入职场后在工作处事时经常想起,像“贪多嚼不烂”“好饭不怕晚”等,很有借鉴意义。我最愿意听母亲夸奖我的话是:“这孩子‘泼实’”。她常对我们说:“泼实天下去得,娇气寸步难行”。许多年后我体会到“泼实”描述的是人性格的一种境界。我上小学时,母亲曾经养了十几只鸡,为了“拌鸡食”,母亲让我去菜店捡菜叶,开始我很不情愿,怕被同学看见笑话,母亲就给我讲男孩子不能太娇气,太爱面子,“泼实”小子出好汉的道理。这以后,尽管捡菜叶时还是怕和同学相遇,但我更希望母亲夸我“泼实”。许多年后,我逐渐体会到“泼实”的含义很广,它包含着泼辣、坚忍、不娇气、不懒惰、不怯懦、不挑食、能吃苦、有毅力、不怕挫折、不怕人笑话,一直到耐得住逆境的折磨等等。母亲经常讲的这句话对于我们性格的成长十分有益。在母亲九十寿辰的寿宴上我问母亲:“您老爱说的‘泼实’究竟是什么意思呀?”母亲笑着说:“我也说不准。这是老人们传下来的口头语,打比方说,就是小孩子摔倒了不哭,自己爬起来继续往前跑的那个样子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