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身边的榜样】常四龙:高平文物的“活地图”

时间:2021-04-16 18:00:03 | 来源:太行日报·晚报版

□郜文贤

一个普通的电影放映员,半路出家搞起文物工作;近半个世纪扎根在文保一线,馆内藏品无不浸染着他辛勤的汗水;退休后,潜心治学,把高平历史文化的探索研究作为己任,继续进行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常四龙把文物当作事业,穷其精力,倾心保护一件件文物,竭尽全力留存一段段历史。注重历史,真诚奉献,是他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和博物馆工作的坚定信念。人们尊称他为高平文物的“活地图”。

A “半路出家”的文物专家

今年75岁的常四龙出生于石末乡晁山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路从河西中学到高平一中,再到1965年考入临汾山西师范学院(现山西师范大学),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常四龙回到离别四年的家乡,被分配到县电影公司工作,当了一名普通的放映员。他很喜欢这份工作,更乐意走村串乡为山村的老乡们送去欢乐。弓背弯腰满头大汗推着自行车带着放映机进村的时候乡亲们端茶倒水的热情劲儿,离开时乡亲们那种期盼的眼神,常四龙至今难以忘记。他曾写过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毕业分配返高平,电影公司映电影。

走村串乡且也乐,我是文艺一小兵。

1984年,38岁的常四龙调入高平县文博馆,从此走上了从事文博工作的道路。他,也是高平县文博馆首任馆长。

“文物工作,我完全是门外汉,啥也不懂怎么当‘馆长’。”当时高平文博馆成立,只有6间房子,没有经费没有人力。刚上任四天,馆里唯一一个懂业务的同事还被省里抽调,这对常四龙开展工作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但做一行就要爱一行,不会可以从头学。1985年,省文物局开设“馆长培训班”,两个月时间,从文物考古到古建筑保护、博物馆建设,全方位的学习让常四龙对文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归来后,他更是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逐渐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文物专家。

在常四龙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的高平文博馆从当初的零馆藏文博馆发展到现在馆藏近二万件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石器、陶器、青铜器、化石、石刻、瓷器、版本、古钱币等十几类,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的珍品就有数十件。

B 高平文物的“活地图”

高平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但馆藏文物几乎为零,文物保护十分艰难。为此,常四龙克服经费紧张、交通不便等困难,蹬着自行车,忍饥挨渴,走遍了高平的山山水水,田野村庄,了解和调查高平文物现存和保护状况。

文物保护与征集工作是一个苦差事,但在常四龙看来,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1985年夏天,听说赵庄乡掘山村有人在拓砖坯取土时挖出了古钱币,量很大,他立刻一个人从县城出发骑自行车北上四十多里路入村,把万余枚“秦半两”抢救了回来。常四龙说,这批古钱币虽历经两千多年,但品相完美,大部分钱币边沿的铸造毛茬都还依然保留着。

1986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他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了羊头山下李家庄村北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遗址内岀土有石核、石片、圆头刮削器、石片刮削器、红陶片等器物。这一重大发现为高平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陈区镇安河村煤矿距地表50米深的砂岩层中,他发现了距今约亿万年的一块一米多长的鱼类化石。同时,他对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东庙遗址、店上遗址进行了重新调查。众多遗址的发现充分证明,高平是人类早期活动和聚集的地方。

在羊头山清化寺遗址的树丛杂草间,他曾发现一块清化寺碑,碑文记载:“神农尝谷,步履于此……”;在城西发现的金峰寺碑载:“神农尝五谷之地”,收集到了上古神农在羊头山“种五谷,尝百草”的众多传说。这些实物与碑文和传说相互印证了,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

多年来的辛勤付出,换来的常四龙他对高平文物保护单位的了如指掌。说他是高平文物旅游的“活地图”,一点也不为过。

2006年退休后,常四龙也没闲着,继续在高平文博工作中发挥着光和热。2007年,在北陈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2019年,在庄里村炎帝陵发现一处旧石器时期遗址……这些重要的发现,不仅为高平古文化及炎帝文化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而且又一次充分证明了高平这方土地隐藏着无数的神秘和宝藏。

C 高平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常四龙对高平的历史文化充满了深沉的爱,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高平的文博事业。现在登记在册的文物单位1574处,国保22处、省保6处、晋城市保111处,高平市保32处。这在全国也是了不起的事,特别是国保单位22处在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是最多的。

治学近五十载,成绩斐然。除了文物普查、考古调查,在古建维修、古建研究、文物保护、炎帝文化、长平之战等方面,常四龙也都有所探索和研究。

1987年,他撰写了《高平文化源流初探》一文,对高平厚重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他推断,高平是我国农业的早期地方。文章还初步分析了距今约3万年以前高平就是人类生活和聚集的地方,羊头山是神农始教农耕之地。1989年,此文在《高平文史资料》第二辑刊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省文物界人士的一致认同。

2014年9月26日,受世界建筑杂志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邀请,常四龙参加了“清华建筑思想论坛”大会,并作了《典藏高平 古建华章》的主题演讲,分享了自己如何投身文博工作及高平文博馆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介绍了高平文物状况和历史文化特色。他带着浓重高平口音的讲话,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2015年9月10日,《中国文化报》刊登了他撰写的《高平与始祖炎帝——羊头山炎帝陵研究初探》一文。此外,常四龙曾多次出席和参加有关炎帝、长平之战等文化研究的学术会议和活动,参加《中国旅游名胜大辞典》《三晋名胜》《晋城深度旅游》《高平市志》《高平史话》等有关的辞典和志书的撰写和编辑工作,出版十几部学术专著。

2017年至2019年,常四龙又荣获高平好人标兵、高平十佳道德模范和时代最美乡贤、晋城好人,入选山西好人,2018—2019曾两度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候选人。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74岁的常四龙又带着病体编纂出版了高平历史文化丛书《炎帝故里》、《长平之战》、《典藏高平》、《大美高平》、《皓天灵景羊山歌》五部著作,还与人合著出版了新编历史剧《战长平》剧本,其中前三部被高平多所中学选为校本教材供教学。

作为一名基层文物工作者,常四龙在高平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默默地工作,真诚地奉献,演绎着光辉而闪亮的人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